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0章 冰火两重天【求月票】 (第1/2页)
1983年11月的这期被很多人称为朦胧诗专刊,这个说法很快的就在所有相关的圈子里流传开来。 虽然戈文要组织一场朦胧诗诗展的活动早已在十月份时就被很多有心人知道,可是除了那些被戈文的诚信所感召的朦胧诗诗人们,其他诗坛的诗人都是一副看笑话的样子。 很多人不相信会向戈文所发出的邀请信上写的那样,会刊登一场朦胧诗诗展,毕竟是全国最知名的纯文学杂志,不可能因为一个小编辑而放弃了其一直以来的高贵,要知道大多数朦胧诗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报都不愿意刊登。 更何况,圈子里的很多人都知道艾青、臧克家等诗坛前辈都曾在不同的场合中批评过朦胧诗,也曾讽刺戈文的这一场闹剧。 可是事实就这样突如其来的汹汹而来了。 那些想要看笑话的注定会失望。 那些多次批评戈文的前辈同样如此。 看着那杂志上的朦胧诗诗展,看着那篇,很多人的脸上被燥的发热,他们被朦胧诗、被戈文狠狠的打了一记耳光。 杂志不仅像戈文邀请信中所保证的那样,举行了朦胧诗的诗展,而且在诗展的最后标明——本次的朦胧诗诗展只是第一期。 这意味着什么? 一文就像是一颗深水炸弹突然在诗坛中轰然作响,让无数人惊讶万分。原本就不平静的诗坛一下子波涛汹涌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有诗坛的保守分子、顽固分子开始在媒体上撰文批评、批评,整个诗坛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 反对者破口大骂戈文的狼子野心,称强词夺理,宣扬的是不正之风,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说朦胧诗不是现代诗歌的兴起而是现代诗歌的掘墓人…… 而赞成者则称戈文的这篇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关于朦胧诗以后发展的走向更是真知灼见。这一点在与同期刊登的戈文的朦胧诗作品做了个生动的例子…… 再然后各种报刊杂志就开始成为双方角力的竞技场—— 朦胧诗到新生代诗——“新时期文学”的逆流——毕书明 以在场者的姿态指点诗坛——关于戈文和朦胧诗——罗汉 对诗人来说写散文像在放假——北岛 如果你们写得不比我好,那我们还有什么意义——舒婷 令人气闷的朦胧——杜运燮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 朦胧诗导致了现代诗歌的回流——臧克家 文学转型与“新诗潮”——顾城 …… 诗坛争论的热火朝天,可是这并不影响广大诗歌爱好者的热情。 这是一个以诗做饭的年代,青年人对诗歌的热情是无以伦比的。有句玩笑可以让你了解这个疯狂的诗歌爱好者的年代—— 只要你往楼下扔一块砖头,就可以砸到几个诗人。所以请不要看不起诗人,除非你想和人民群众为敌。 可是就是有着这么多喜欢诗歌爱好诗歌的年代,绝大多数的年轻诗人们的作品却无法在正式的报刊、杂志、书籍上发表。于是无数诗歌爱好者嗷嗷待乳,在然后一场饕餮盛宴一下子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 十几年后,一个名字叫做李想的朦胧诗诗歌评论家努力试图还原这一场持续了整整两年之久的大争论。 在研究这段历史整整一年之后。李想出版了一本。 李想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不管当初批判的人是什么身份,不管他们写过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这场争论中他们都已经作为失败者,出现在了现代诗歌历史之中。而他们所批判的朦胧诗则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庞然大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篇曾被大肆批判的更是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之中,作为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 同样是李想的这本书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当年诗坛中批评的文章达到数百篇之多,总字数已经达到了几百万字之多…… 一般人面对这样的狂轰乱炸会怎么样?精神压抑?惴惴不安?还是洋洋得意? 戈文心态很平和,他并没有在乎那些反对自己甚至批判自己的诗人、评论家。因为在他看来。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为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