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倚天削峰者谁?(上) (第1/2页)
长安以东三百里有大山,北抵渭水,南接秦岭。大山有高峰相接,连绵几十里,终年云雾环绕。山上道观众多,遍山都修习那黄老之道,这便是那道教极富盛名的洞天福地——西岳华山。 大唐尊奉老子为先祖,奉道教为国教,唐高祖时,便有‘道大佛小,先老后释’的传统。临近华山主峰的山巅,有一处道观,唐人称之为太清院。这华山极顶朝阳台便是太清院中真人闭关修炼,盘膝打坐,感天悟道的去处。今日本应是道观中的早课时间,朝阳台上却不见一名道士,反倒在太清院大殿内人山人海。 大殿之上,是一尊一丈高的泥胎金漆太清玄元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金身。此时金身前左右站了三四十名道士,为首一人身穿黄紫袍子,须发皆白,好一副仙风道骨模样。老真人名冯季,手挂拂尘,是北派道教中知名度颇高的丹鼎道道教掌门之一。老道长左右各站一位持剑中年道士,修道之人善重养生,这两人看似五十岁模样,其实都已近古稀之年,这两人便是那几十年前江湖上名震一时的两仪剑曹桓孙与谢桓陵。 由太清院山门缓缓走来一位身影消瘦的中年人,满面风霜,鬓角斑白,头戴一顶破草笠,衣着更是破败不堪。原本这身普通旅人的装束并不稀罕,只是他怀中抱了个婴孩,而包裹婴孩的襁褓,是与这落魄旅人身份格格不入的某种一品锦缎。 自武德二年高祖皇大猎华山以来,这近百年间太清院香客络绎不绝,为表对高祖皇帝的尊敬,太清院向来有山门解剑的传统。只是一刻钟之前,这名中年旅人背一人负一人行至山门前,看门道士见他形迹可疑不似香客,况且背上行囊裹着厚厚的布条,很像是一柄利器,便上前盘问。中年人并不答话,只是仍往里闯,道士无奈拔剑阻挡,却怎么都不会想到长剑竟不能刺入来人面前一尺。这位看守山门的道士虽然年轻,却毕竟出自玄家正宗,眼界见识格外开阔。他已明白来人身怀绝技,连忙进院禀告。 曹桓孙性情暴躁,见中年旅人进入正殿仍不解下兵刃,大吼一声,名剑‘浮禹’顿时出鞘,“大胆竖子,道德天尊驾前岂容你无理?” 来人闻言并不理睬,只是看了眼太上老君法相,稽首行了一礼,又解下头上草笠,露出一张俊逸清秀的脸庞。他摇了摇被曹桓孙惊醒的孩童,然后解下背后布袋,丢到殿门前。 “冯真人,在下斗胆向您讨个人情。” 众道士见来人面相和善,说话也还得体,只是面容略显凄然,紧张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只有曹桓孙面上挂不住,接口道“既知不情之请,那便请了”说罢向门外一指。来人仍不答言,只是面无表情的紧盯着老道长。 “不得无礼,天道好生,我院但凡能力所及,便当急人之危。”老真人说罢看了眼殿门外平躺在石阶前的另一人,曹桓孙支支吾吾,闭口便不再多言。 “居士但说无妨。” 中年人点了点头,“先谢过大师,在下但求朝阳台观摩三日,另求朝阳台北侧丈余宝地一用。”老道长听罢眉头一皱,仔细打量着来人。听完他所求,大殿中气氛再次紧张起来。 “不知居士为何要借这山崖?” “葬我故人。” “大胆竖子,仙道清修福地怎能建那死人墓xue?”曹桓孙听罢怒发冲冠,手中名剑刚一端起便被身旁的谢桓陵阻下,“尊驾前往朝阳台一观尚可考虑,毕竟天下福地本应天下人所有,有缘者皆可一睹这天下奇峻,但在此安葬凡人确是强人所难了,不仅于理不合,更是坏了仙家风水。” 中年人仍未应答,依旧盯着老道长,只是他眉头皱的更紧。 老道长还在沉默。 中年人用脚尖将门前长柄一卷,取下上面布套,竟是一杆梨花大枪。这一举动再明了不过,大殿里众道士纷纷拔出了手中佩剑。 “且慢,”冯老真人手中拂尘一挥,场中熙熙攘攘声戛然而止,“敢问居士可是钟离先生?”中年人嘴角微动,“道长终于想起在下了么?”场中众人无不惊骇,丹鼎道派擅长丹药,养生有方,冯老观主今年年龄已近百岁,在三教中辈分极高,连他都要喊来人一声先生,这人究竟是谁? “佩服,佩服。”这次轮到冯老真人大吃一惊,当年两人隔着数丈曾有一面之缘,莫非今日他找上门来竟能算到自己会认出他?若真是如此,那这份心力当世恐怕难有敌手了。 “不错,那年老道刚任太清院掌观,正遇上武皇演武,曾随天下三教高人前去观礼,你我相隔几丈有过一面之缘,没想到十几年的往事,散骑荆郎竟还能记得老道。佩服,佩服。” “道长仙风道骨,驻颜有方,在下自然认得。” “若没记错,钟离先生应该还在而立之年,这半头的白发……” “道长,钟离荆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