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求娶 (第2/2页)
亲,宋巧芳的闺誉算是全完了。 想到这里,蓝佳音迫人的气势立时便散了,心中的滋味连她自己都品不出来。 怪她吗? 她明明已经和李维臻没有半点关系了好吗! 怪李维臻? 如果可以的话,恐怕李维臻情愿他从未心悦过蓝佳音。 怪宋巧芳? 这位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好吧! 三个人都不能怪,也只能是怪天意弄人,好端端的,偏偏要戏弄他们几个一番...... “原来是出了这样的事情,难怪芳jiejie心事重重也不对我吐露半字。”蓝佳音轻声呢喃了句,“这样的事情,让她一个女孩儿家怎样开口?” “说来说去,都怪我,当初就不该任她跟着我一起来边关。” 当日宋巧芳要是没跟着一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出这样的事儿了,可这世上又哪有后悔药卖的? 好一会,蓝佳音才算是回过了神,她斜睨着李维臻,没好气的问了句,“你又是怎么想起来的?不是神志不清了么?” “那日陪你们去绣坊,你说的那些话,让我不得不深思,细想之下,才惊觉我所以为的梦,恐怕根本就不是梦。”李维臻语气冷静,口吻平和,徐徐而言,“我后来不是出去了吗?” “就是去找宋小姐证实。” “当时屋里就我们两人,我虽然记不清楚,可宋小姐一定知道真相,果然,我猜想的没错。” 蓝佳音闻言呼吸都是一滞,真没有想到,看似处事圆滑,很有些小心机的宋巧芳,却在立身上如此端正。 想想也是,如果真选择掩耳盗铃,另嫁他人,可这个自以为隐秘的秘密,最终又能维持多久? 秘密若能一辈子不被揭穿,宋巧芳自会平安的度过一生,可要是一旦走漏了风声,瞬间和美的夫妻就要反目成仇! 常言说的好,‘疑心生暗鬼’,心中揣着如此阴暗的种子,宋巧芳搞不好自己先得被自己逼得崩溃了。
这样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真还不如出家来的解脱! 可宋巧芳才比蓝佳音大了多少? 花朵一般的娇女,就因着照顾伤患而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命运对其又是何等的不公? 蓝佳音如今和沐凌炫名正言顺的成了一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恨不能天底下的有情人,都能像她一样终成眷属,怎忍心让宋巧芳这位已经认可的好朋友孤寂终身? 当下就闭着嘴,再不一言。 是嫁给一个她暗恋的男人,还是独对青灯古佛? 饶是蓝佳音这么聪明的人,一时间也难以有所决断。 看着蓝佳音沉默不语,垂头思索,李维臻明白这位聪明人已经想通了其中的关窍,恐怕这会也在心里寻思,到底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吧。 这样的时刻,自当趁热打铁,彻底把事情敲定。 “蓝小姐,你我两人认识的时日也不算短了,你该知道,我从来都不是那种没担当的人,既然我能登门求娶,以后必然会善待宋小姐的。”李维臻再三思付,还是忍不住许下承诺,安抚蓝佳音那颗不安的心,“至于公主殿下那边,有一个救命恩人的头衔顶着,大义之所向,为了自己的名声计较,她也不会太过为难宋小姐的。” “到时候我自会做主,让宋小姐留在我的府邸,不必去公主府伺候。” 这样一来,等于是给宋巧芳加了一个保护罩,无疑安全了许多。 只要李维臻有心去做,那么以他的手段,妻妾间的矛盾并不算什么大难题,再加上这几天随着李维臻一而再,再而三的示好,宋巧芳的态度明显有所改变。 “若是有夫君庇护,有子女陪伴,总要比孤独终生的强吧?”蓝佳音轻吁了口气,到底觉着当尼姑不是宋巧芳该做的事儿。 李维臻既然能许下承诺,说明他对宋巧芳也不见得一点情意都没有,再说了,从当初那个叫什么香丫鬟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几分,李维臻是个勇于承担责任,却有些死板迂腐的性格,还是能信得过的,。 那时候,身为未婚妻的她觉得李维臻迂腐,优柔寡断,这个也想保,那个也不想丢,还没怎么的呢,就想坐享齐人之福了,实在太过贪心。 但这会立场不同,反过来再看,她又替宋巧芳觉得庆幸,“还好这位不是那等子不肯背负责任的伪君子,要不然,芳jiejie可就惨了。” 当下点头对李维臻说了句,“如此甚好,你最近做的挺好,我看芳jiejie已经有所意动,你再多努力,她这边必然软化,回平京的路上肯定一起同行,你若是再殷勤些,芳jiejie肯定会改主意的,到时候你再去宋家求亲,自是水到渠成。” 看着蓝佳音坦坦荡荡的教自己讨好别的女子,真心诚意而没有一丝的醋意,李维臻心中针扎一般,原本还算礼貌的微笑,这会是一点都挤不出来了。 想到自己就算有妻有妾,可终究也都不是自己心悦的那一个,那么,又有什么意思? 心灰之下,再不能应付蓝佳音,李维臻站起身,躬身而言,“受教了,如无别的事情,蓝小姐便请回吧。” 他是真的无法再和此人相处一室了,现在的李维臻,还做不到坦然处之,也做不到视若无睹,更做不到心如止水。 “先远着吧。”李维臻亲自将蓝佳音送上马车,看着远去的队伍,他暗暗告诉自己,“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就可以平静的,心无波澜的将她视做普通友人了。” “眼下么......” “还是远着点的好啊。” 一个月后,宣平侯巡查的大军宛如一条长蛇,徐徐的进了旭虎关,而沐德邤军令随后而至,休整三日,大军回防平京西山大营。 三日后,浩浩荡荡的大军从古田城西门出,往平京而去,队伍中,不光多了蓝佳音,李维臻等人,还多了朝廷来宣旨的队伍,倒是头一回,回去的人比来时的人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