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知州老爷得罪上司找路子逃离窘境 (第2/2页)
问知州这么多年的经历,知州答过。在知州的印象中,礼王母亲岁数应该不小了,问道:“‘老福晋’身体可安好?” 礼王说:“我额娘已八十有二,老太太不吭吭、不咳嗽,耳聪目明,一天还要翻几页书来解闷儿哪。” 礼王想给他额娘来个突然惊喜,带着延庆知州来到老福晋的卧室,礼王给额娘行过礼,指着后边带来的延庆知州问额娘:“我给您带来一个人,不知您可认得否?”福晋虽然耳聪目明,但究竟已八十开外,每天见过的人不计其数,况且,这又是个已四十多年没见过的人,她哪里认得,她看了看言道:“是张三是李四,你就赶紧告诉我吧,你就别跟我绕圈子打哑迷了!” 礼王知道老太太猜不出来,才说出这样的话,怕再跟额娘兜圈子额娘骂他,就实话实说告诉了,站在他眼前的这位,就是四十年前的户部尚书之孙,小时候来过咱们家,我小时曾和他一块玩耍,老福晋略一停顿,猛然醒悟,言道:“是不是那个叫扣生子的?”知州跪下给老福晋磕头道:“下官正是。”福晋让知州站起来走近眼前,老福晋觑着眼睛端祥老半天道:“还是小时候那个模样,就是老了些。”问:“你今年多大了?”知州言:“五十三了。”“你父母和爷爷奶奶可安好?” 知州答:“都已过世。” 福晋想起年轻时的伙伴大多过世,万分感慨,老泪纵横,自言自语道:“这人算什么,就活得是这么一口气儿,有这口气儿折腾来折腾去,争长道短,没这口气儿就灰飞烟灭,万事俱休啊!” 福晋又问知州现何处为官,知州言:“下官不才,在延庆做一知州。” 福晋又问:“知州进京是为公事还是为私事?” 知州答:“进京有些公事,可多年不见福晋,趁着进京想看看福晋,绕了几步道儿就来了,我没有什么孝敬您的,有个朋友从天津捎来个洋座钟,我拿来一个供您赏玩。” 说着,传出话去,让恭候在门口的仆人抱来一个包裹,打开包裹,里边露出一个精致的包装盒子,打开盒子,拿出一个玩艺,开开门,拿了一把钥匙,咯吱、咯吱,拧了几下,里边就叮叮当当的敲起来了钟点,然后就咔咔走了起来,知州言:“这是座钟,能给您报时辰。” 这么大的亲王,洋座钟自然是有得是人效敬,但人家是人家的,自己是自己的,福晋笑笑言道:“难为你啊,有这一份效心!” 知州转瞬,又拿出一包点心馍样的东西,告诉老福晋说:“这叫酥馍馍,是延庆特产,或凉吃,或热吃,都别有风味。”
知州拿过了酥馍馍,侍女接过,又从仆人带的包裹里拿出了锦盒,打开盒盖,从锦盒里拿出一幅书画立轴,展开立轴,古色古香扑面而来,王爷瞪大眼睛定睛观瞧,是唐伯虎的葑田行犊图,此画已有三百多年,上有乾隆爷的亲笔题诗,此画原为乾隆爷所藏,不知何时流落出宫。 八世礼亲王嗜画如命,他家收藏的名人字画,虽然不计其数,但唐伯虎的字画却没有半张,而此画又有乾隆爷的御笔题诗,其价不可估量,礼王伸着脖子,瞪着眼睛,看了半天,忽然醒过神来道:“这画是给我看看哪?还是给我啦?”知州言:“自然是给您了。” “好!今天你别走了!本王想跟你好好唠唠。” 知州今天本不想走,因为正事还没说哪,但又苦于没有台阶儿,听王爷这么一说,也不推辞,就在王府住下了。 王爷高兴,安排晚饭和福晋知州一块吃,吃饭时又拉起闲篇儿,老福晋道:“你看我人老糊涂记信赖,忘了你在何处为官了。” “我在延庆为知州啊。” “你几岁了!” “我和礼王同庚,虚度五十三个春秋了。” “怎么这么快啊!本来是小孩子,你们都五十三了,也难怪啊!我都八十多了,五十三了,刚当个知州,芝麻绿豆大点的官儿,怎么也没个升迁啊?”福晋自言自语。 知州接过话茬道:“小侄儿在延庆为官,本来尽职尽责,就因判了一个案子,这个案子的主犯是宣化知府的大舅子,宣化知府来求情,因这个案子铁证如山,我没给宣化知府这个面子,宣化知府因此记恨在心,在上峰面前总说我坏话,给我小鞋儿穿,我在延庆已做了八年知州了可还是个知州。” 福晋听了此话,跟礼王说:“儿啊!改日你去查一查,看是那个大胆的,不兼公办事。” 知府在京城住了两宿,一是因官身子由不了自己,二是多好的亲戚,多厚的朋友,也只能住个三天两日才有个新鲜劲,趁着这新鲜劲还没过,告别了八世礼王和福晋回了延庆州。 告别福晋之时,福晋千叮咛万嘱咐延庆知州:“再来时,想着给我带几个酥馍馍。” 延庆知州答道:“一定,一定。” 要说礼王府老福晋,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没见过?但哪道山珍海味,也没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唯有这延庆的酥馍馍,只吃了这一回,还想着下一回,这似乎就像慈禧太后吃了王志和的臭豆腐。 不知八世礼亲王是冲着和延庆知州打小的交情?还是老福晋的那句话还是知州送给他的那张画待延庆知州走后,他别的事儿放在一边儿,先托人打听宣化知府的背景,说那宣化知府,也是个有背景的人,轻易不能搬得,唉!想那阵儿为官为宦耀武扬威的人,哪个后面没有靠山,即使原来没有靠山,也得挖空心思找个靠山,不然这官儿怎能做得踏实哪? 既然知府动他不得,八世礼王到吏部走了关系,把延庆知州的祥细情况跟吏部说了,又说:“如哪里知府有缺,就让延庆的那个知州补个缺。” 真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八世礼王的话虽不是圣旨,但八世礼王这个马屁,是都愿意拍的,这官吗,让谁做也是做,为什么不顺水推舟送个人情呢? 过了半年,还真有个知府的空缺,知州升知府明正言顺,就让延庆知州去升任了。 吏部下了公文,到了延庆州衙,知州看过,大喜!消息传到临河刘掌柜那里,刘掌柜自来送行,四里八乡百姓,听得知州老爷要离开延庆,聚在一起,拥到州衙门前跪拜不起,挽留知州老爷,可这官身子岂能由得了自己,不要说这知州老爷,本人愿意离开这里,即使他本人不愿离开这里,可调迁公文已下,走与不走,岂能由得了他哪? 据说,这州官老爷来到了新任,因为政绩显著,又由于有八世礼亲王的举荐,不过两年,又升任京官,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真是一点不假。 知州老爷后来躺在炕上“思想”我要早知道这样,我早就托人了,范不着这么多年受那宣化知府的窝囊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