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讨钱不得找县官瞿老二上房揭瓦 (第2/2页)
我母亲知道没文化的苦处和难处,一九六0年多困难啊!依然没让我们姐弟三个辍学,把我们都供到了初中毕业,而在那个时期,哪个家庭不比我们家庭条件好呢?可是却有许多父母让他们的孩子辍学,去为他们的家庭挣工分去了。 虽然我太姥爷没教我母亲念书,但不知怎的,有时我母亲也会说一句半书上的话,比如:“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花落能有几时红。”这明显是“名贤集”上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可能是她小时候听她爷爷教别人的孩子时,她所听到的一句最有趣味的,和印像最深的一句话,让她给记住了。 书上的话,还有哪些让她记住了呢?我不知道,但是在她后来八十多年的生活历程中,那种忍辱负重甘做奉献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都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儒家思想中理想的妇女形像在她身上有了具体的体现。她虽然没有受到儒家文化的系统教育,但儒家思想理念,已经在她耳闻目染中潜移默化,深深的融化于她的血液中了。 太姥爷教书,虽然不会有太大的进项,但家庭过日子,进几个子儿,总比出去几个子儿要强。 太姥爷在买卖上受到了挫折,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而现在又整日债主堵门,这使他身体每况愈下,但他还坚持教他那几个学生,只有这样,他的心里才能好受些。 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九二四年)小我太姥爷六岁的五弟死了,五弟家同是分了八十亩地,因为只有一儿子,人口轻,爷俩过日子又会算记,又置了二十亩地,由于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爹走了,儿子好好的发送了他爹,老爷子在家放了七七四十九天,这是中国亡故之人,受到的最隆重的待遇了。儿子给老爷子请了僧道两家超度亡灵,逢七每房的侄儿侄媳都要到灵前祭拜,为亡人超度的僧人们,为了使亡人的灵魂能顺利的走过“奈何桥”到阎王那儿去报到。让画匠根据人们想像中的“奈河桥”的模样,做了一个真实的让人能在上面走的“奈何桥”模型,“和尚们在上面走,口中念念有词,手里往桥下撒着铜钱、点心,小孩子们在桥下争先恐后的抢着,这些小孩子们,此时,扮演了桥下无有归宿的孤魂野鬼。而桥上的亡灵,趁孤魂野鬼抢钱、抢点心的时候平安的过了桥。”
五弟死了,丧事办得好隆重好隆重!可自己死了呢?自己现在的事情还弄不好,哪还管得了以后呢? 由于一年到头儿,一直也挤不出几个子儿来,虽然年年来公人催逼债务,年年也拿不走钱。 两仟大洋何年何月能要得出来呢? 瞿老二把县知事请了来,瞿老二一进门,大声叫唤着:“刘家的人还有长**长蛋的没有!难道你们一窝儿都是娘们!有长**长蛋的出来还钱!” 我姥爷,看来了这么一大帮公人,迎了出来央告道:“不是我不给你们钱,是家里真没钱。”瞿老二嚷嚷道:“我看不跟你们动真格的,你们是不会往出拿钱的!” 瞿老二找来梯子上了房,言道:“你不给钱!我揭你的瓦!卖你檩条!卖大柁!”瞿老二掀了房上的瓦,嗖!嗖!的扔在院子里,叭!叭!的一块一块摔得粉碎,眼看就掀了一大片。 屋子里念书的学生,看到院子里来了这么一大帮人,念书早停止了。我太姥爷自打开粮栈时股民们抢粮那天起,就留下了病根,受不得惊吓,看到这个阵势,早已瘫软得躺在了炕上,学生们看到有人上了房,吓得一个个找个角落龟缩起来,直看到房顶已经哗哗的往下漏土,嚷嚷道:“房子要垮了,房子要垮了。”本能的一个个蹿出了屋门外,我姥爷看到瞿老二上房拆房,又是急、又是气,无奈的给县知事嗑头、作揖,县知事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对我姥爷置之不理。 拆房这一着,本是瞿老二买通了那陈秘书和县知事,陈秘书给县知事出的主意,拆谁家的房谁不着急呢?真要是有钱,谁也得把钱给拿出来,可刘家真没钱,他怎么给拿呢,县知事看刘家人只是嗑头作揖不往出拿钱,心里想,“这家子人真是食黑财狠,舍命不舍财啊!拆房他也不往出拿钱,你以为这是只吓唬吓唬你啊,你不往出拿钱就继续往下拆,”拆着拆着,看到屋里蹦出几个小孩子,听那小孩子嘴里不断的嚷嚷着:“房塌了!房塌了!我们先生还在屋里哪!”县知事听得此话,怕闹出人命,不好收场,向瞿老二摆手道:“屋里面有人,不要拆房了!” 拆房这一着,又没有奏效,县知事问瞿老二道:“他家除了房子还有什么产业?”瞿老二言:“他家除了有这五正三厢砖瓦到顶的房子,还有八十亩地。”县知事道:“这就好办了。” 请看下一章,孝心男儿替老父坐班房,骨rou亲倾家荡产救亲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