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四) (第1/2页)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很多很多事情都办好。不但生产要搞上去,还要把卫生搞上去,一九五八年,我记忆中,有一个除四害讲卫生运动,老师让我们每天要交多少蝇子,当然,每天有交得多的,有交得少的,交得多的自然表扬,交得少的即使不批评,脸上也无光。由于全学校的学生每人每天都要逮蝇子,自然蝇子越来越少,为了完成任务最后不得不上厕所去守株待兔。逮蝇子自然不能直接用手去逮,用蝇子“拍儿”拍死,然后放在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用纸叠的蝇子篓里,交给老师时,从蝇子篓里倒出来,一个一个的过数。 这只是局限于学生方面小规模的除四害运动。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功要算那次消灭麻雀的活动了,全公社的社员都参加了进来。那天谁也不去干活了,都去打麻雀,村子场院的草垛上站上了人,房子上站上了人,大树上站上了人,个人手里拿着自己乘手的认为是能吓跑了麻雀的家伙,有敲铜锣的,打大镲的,擂鼓的,敲铜盆的,还有拿着扫帚满天晃悠打着呼哨狂呼乱喊的。真是一场消灭麻雀的群众战争。 我拿着什么哪?我拿着一个弹弓子看到麻雀落在树上,我就打它们,我看只有我这个弹弓子最奏效,能直接威胁到麻雀的生命。 经过这场消灭麻雀的群众运功,麻雀到哪儿哪儿有人哄它们,它们休息不了,据说,把麻雀累死了许多,麻雀还真少了二年。人说丰收之年不怕鸟弹,可千辛万苦种的庄稼,让鸟弹了,不如不让它弹是不是啊? 那几年念书的学生,学生和村子是个整体,村子里有什么活动,学生就要参加什么活动。 一九五八年,我十一岁(虚岁),春天我三年级,秋天就四年级了,我们经常帮助生产队收庄稼,那一年干得最多的活是给学校所在这个村捡花生。 捡花生这个活儿很好,好的原因,是捡花生的人可以敝开肚子吃花生,直至把那贪嘴的人吃得拉稀跑肚,但是让人腻脑头痛的事儿是地里的花生太多,三个小孩子一套牛,一犁犁下去,犁出了一沟白花花的花生,这一沟没捡完,下一沟又犁出来了,犁花生的牛顶着了屁股,把牛让过去,牛过去了,可是刚从地里翻上来的土,把上一沟没捡完的花生给埋上了。 三个小孩子捡不完这一套牛耕出来的花生,捡出来一部分,又埋上了一部分。 我还记得帮助人民公社生产队收庄稼的另一个事情。 那是一九五九年的秋天,我刚上五年级,这次参加劳动,不是在我们学校所在的这个村,是离我们学校五里远的一个村子,这次参加劳动,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而是我们这一个班都去了,这次去,不是干一天、两天、三天,而是去了半个月。 这个村子在一个山沟口,山沟口上垒起了大坝,修了水库,村子里走得动的人,都去修水库了,到了秋天,没有人收庄稼了。 村子里多少年不干活的人都给挖掘出来干活了,再也没有可挖掘的劳动力了,村子里的人想起了学校,太小的学生干不了什么活儿,比我们大的学生,校长早派上了别的用场,于是校长开发了我们这班不大不小的学生给这个村子收秋。 如果我们这个村算是平原,那个村子虽然离我们只有五里远,它就得算高原了,它紧挨大山,那里没有大块大块的土地,地与地之间的“地界子”说损了点儿,比地的面积还要大,地界子上长满了栆树,栆树都是嫁接过的,有各式各样的栆,有青着时候吃,倍脆倍脆的马莲栆;有只有红的时候才能吃的,倍甜倍甜的大佳栆……. 我们吃在这个村,住在这个村,干在这个村。跟这个村干活,吃枣是不限制的,因为我们每人只有一个肚子,吃了栆省了饭,而不吃这些栆,每年收栆的人,都忙那比收栆要重要千万倍的任务去了,栆只能烂在地里。 这个村食堂办的很好,食堂是在一个庙里,佛像早掫了,刨了放佛像的台子垒起了大锅台,每天吃的不是小米干饭豆面汤就是棒子面“豆馅团子”,这个村待我们也很好,晚上吃完了饭,还有文艺节目,节目是瞎子唱大鼓书,瞎子唱的是“大隋唐响马传”,因为我们都是小孩子,对这样的节目不感兴趣,又因为我们干了一天活儿已经累了,再因为我们只在吃饭时候听几句,我只记得了一句唱词:“好一个二公子谢映登。” 在这个村子干活,除了吃到了我们以前只能隔墙看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