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_第四十六章 .虽碌碌无为 却没有虚度年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虽碌碌无为 却没有虚度年华 (第2/2页)

白薯母子芽眼萌动时处在一个恒温状态下。

    这对于白薯秧子的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是一平方米用一样多重量的白薯母子秧出的白薯秧子,产量可能有天地之别,手艺好的秧出的秧子,可能有五千棵、六千棵、七千、八千甚至更多,手艺潮的,也许三千、二千甚至更少。

    白薯母子秧出秧子的多寡是由白薯母子刚上炕那十几天内决定的,刚上炕时的白薯母子原本在休眠中,升高的温度催醒了白薯母子身上休眠的芽。白薯母子身上有着无数个能够生长出白薯秧子的“芽眼”,可这些芽眼能否长出秧子,要取决能否得到适宜的温度,得到了,全部芽眼都会萌动长出秧子,而没得到,它就永远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了。

    传统的育秧方法只能使部分“芽眼”和极少的一部分“芽眼”萌动,而只是多了这么一层塑料布,就使“芽眼”有了全部萌动的可能了。

    我按照“农业科技”书上介绍的,把白薯炕烧到规定的温度,在白薯炕上插上温度计监测它,白天,把苫在塑料布上的草帘子掀开,让阳光直接晒在塑料布上,让白薯炕直接吸取太阳的光和热,夜晚把草帘子苫上,防止白薯炕上的热通过塑料布的传导而散失。

    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了可喜的收获,那年,生产队的白薯炕上长出的秧子好多好多,自己队里用不完,社员用,社员用不完,村里其它队的秧子不够了,其它队又用。

    等到全村的白薯都栽完了,我扒开白薯炕,白薯母子虽然都干瘪了,但它身上还有许多没有长成秧子的嫩芽哪。

    虽然白薯秧子我育得很好,但是,也只干了那一年,后来就文化大革命了……

    育白薯秧子的白薯炕都挨着生产队的场院和猪场,过了几年后,我和其它几个人在猪场“起猪圈”,,中间打腰歇,有人提议,到出完白薯秧子的白薯炕上扒那些白薯母子吃,我随同前去,扒出的白薯母子居然很好吃,为何好吃,它身上根本没长出过几棵秧子。

    长出过很多秧子的白薯母子,就像养育过了很多儿女的母亲的**一样,被吸食得干瘪了,而没生过儿女的女性**,是饱满的,还有着迷人的地方。我和一块起猪圈的人有滋有味的吞吃着那些从白薯炕上扒下来的白薯母子。

    科学是生产力,同是一亩地,可能只打一百斤,二百斤粮食,也可能打一千斤、两千斤粮食……

    生活不在于有多么富裕才有乐趣,那阵儿有这么一句话经常响在大家耳边:“苦中也有乐,乐在吃苦中。”有的人会说:“苦就是苦,乐就是乐,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岂能相互融合?”苦着的人能坚持下苦,是因为他觉得他干的事儿是个事业,事业成功了,那乐也就来了。

    那阵儿的人总是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希望会使他们干那些让现代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从市里传到县里,从县里又传到公社,从公社传到大队,大队团支部召开了全体青年会议,公布了上级传来的一项新技术,把新鲜的尿搜集起来,浇到麦田里,小麦会高产。

    冬天,早晨六点,或者寒星还在眨眼,或者那晚落的月亮还照着人间,小青年们挑着尿桶一户一户去敲门,攒好了尿,挑到麦地把它撒在麦垅里,社员们在开会的时候,青年们也不会落下这个集尿的好时机,小青年儿们告诉男性社员不要随地小便,把尿要尿到尿桶里……

    那个活动可能是全北京市的,早晨八点从火车站坐上火车,看到火车两侧的麦田里,会有那三三两两挑着尿桶浇麦子的年轻人,里边有梳着一对小辫儿脖子上围着头巾的姑娘、也有把脸冻得通红的小伙儿。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充满理想的年代,年轻人该做的事情我都做了,给军属挑水,打扫院子,春天种篦麻,植树造秋……做哪些事,对于现代人可能是不屑一顾的,可是在那时,这却是一个进步青年所必须做的。

    我虽然一生碌碌无为,但可问心无愧的说:“决没有虚度年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