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_第一三一章 王队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一章 王队长 (第2/2页)

,那时的她,是那么的童贞可爱,而现在的她是那么的臃肿,像一个腰鼓,又像一个红萝卜,虽然如此,因为我原来认识她,还能从她腰鼓和红萝卜一样的身躯中搜寻出她原来可爱的影子。

    眨眼到了星期六,一点半了,我向社区走去,社区活动室是个大屋子,空间有一百多平方米,房子没有过多装修,可以看到房顶上雄浑的水泥过梁和盖板,这个房子,给人的感觉,是八级地震也震不倒。社区活动室的旁边是幼儿园,四外是楼群,这是工厂的遗物,工厂虽已倒闭,但附属设施犹存,从遗物可看出,当年建厂时,为了坚固耐用,不怕费工费料。

    社区活动室兼着社区办公室,说是社区活动室兼着社区办公室,还不如说社区办公室兼着社区活动室,宽敞的室内,有几对办公桌和相应的椅子,每张办公桌上有一台电脑,半面围墙边摆设有春秋椅、沙发,另一边还摞着许多折叠椅,这些折叠椅,是为我们这些合唱队员预备的,每每我们活动的时候,把这些折叠椅打开,摆放在室内地当央,活动完了,自己把自己坐着的椅子再收拾起来。

    再环顾室内,南面是窗户,没有窗户的墙上,挂着许多锦旗。活动室里,已经来好多人了,都是中老年人,女士多,男士少,这些人有的我认的,而大多数不认的,有一些人是小学老师。组织者,是个女老师,姓陈,她原来是小学校少年先锋队的大队辅导员,说着一口带着南方口音的北京话,她有很好的组织能力,组织活动很认真严谨,每次活动都要点名,迟到或旷课都有纪录,点名的不是她,是个干瘦的老头儿姓王,一看就知道比我岁数要大一些,其实他的长相,比他的实际年龄看着更大,后来,通过攀谈,知道他比我只大两岁。他的性格很直率,组织者封了他一个队长的称号,他很拿队长这个称号当回事,真的尽职尽责,每每点完名后,陈老师都要来个开场白,陈老师每天都有话讲,讲唱歌时应注意的事项,讲今天要学的歌曲,歌曲中的难点,我们唱的不足的地方……而此时,听着的人,会交头接耳,此时的王队长就会发挥他队长的作用,非常严肃的大声训斥:“不要说话啦!陈老师要讲话啦!”我很钦佩他这种什么也不图,却非常认真的精神。

    我看到先来的人,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张歌篇,而我手中空空如野,我站起身附在介绍我到这儿来活动的哪位退了休的女老师耳边说:“你也给我要一张歌篇来。”我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她找老王要去了,不知他们俩嘀咕了几句什么,她空着手回来了,我异常诧异。哪个身躯像腰鼓又像红萝卜的女老师回到我的身边,附耳跟我说道:“老王说了,不天天来的,不能给歌篇,天天来的才有资格领到歌篇。”我很生气,暗忖,你怎么知道我不天天来呀?我去亲自找了老王,对他言道:“我这个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既然我今天决定来了,就会永远要来,干嘛今天来了,明天就不来了哪?”王队长说:“我这话不是针对您一人!以往这样的人多了!领了歌篇就不来了!这歌篇您知道也是我的劳动啊!我是从城里复印来的,我绝对是尽义务的,从中没有图什么!当然我希望您天天来,不过我跟您说明白,歌篇是要收钱的!”我说:“多少钱?”他说:“一毛钱一份,这个价,在咱们这地方复印不下来,要到城里北大附近才能复印得下来哪!我为什么知道那里复印的便宜哪?因为我父母都是北大的,我截长补短要去一次北大。”我说:“您的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喽?”他说:“不是,我的父母都是北大的职工。”

    王队长嗓音很好,第一次听他唱歌,真把我给震撼住了,王队长唱歌,旁边听的人会说:“这么好的天赋当初为什么不去学声乐哪?”他言道:“我的父母要是教授我就去学声乐了,我的父母就是个职工啊?我有那条件吗?还学声乐呢?”

    王队长虽然嗓音很好,他自唱自的还行,乐器一给他伴奏就砸锅了,开始,他和乐器总是合不上拍,乐师和大家埋怨他跟不上节拍,他会毫不掩瞒和客气的怒道:“我就是个小学文化水平!我不会视谱!你们知道吗”他不会识谱,只凭听觉自然音调拿不准,乐器还演奏,他却停了,乐器停了,他还拉着调子。如让他和乐器合拍,得费很大劲。

    我对他既然是北大附小毕业的,父母又是北大的职工,可自己却是小学文化水平,十分不解,我问他,王队长,你生在北大校园里,怎么就是个小学文化呢?我即使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又是那么差!我还是初中文化呢?你却是小学?怎么搞的?”他唉了一声,说出了他是小学文化的原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