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第二次日俄战争四(五千) (第2/2页)
后,竟给他发电报说‘我为胜典壮烈战死感到很欣慰’,他迅即亲去南山追悼其阵亡之子。赋诗“山月草木转荒凉,十里血腥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当时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根据甲午战争二小时攻占旅顺经验,放宽了10倍的时间,责成乃木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占领旅顺。日本国内也认为由乃木披挂上阵,必定稳cao胜券,占领旅顺指日可待。不想旅顺未克,长子先丧,使他更加痛心疾首。而后,其次子乃木保典也战死在旅顺要塞之前。 在旅顺要塞攻击战中,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其在这个过程中只会使用rou~弹冲锋的乃木希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将、败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俄军在旅顺要塞广泛的使用了通高压电铁丝网,重机枪,及要塞构成的极为完备的防御体系。事实上是一战大规模的堑壕战的预演,乃木希典面对这种几乎难倒了一战前期全世界名将的大难题。 而且,此时日军在战前绘制的地图有着极为明显的疏忽大意,海鼠山、203高地以及龙眼北方堡垒、水师营南方堡垒并没有标记为“要塞”;至于防御最为坚固的东鸡冠山北堡垒、松树山堡垒、二龙山堡垒构成的堡垒群,地图上更是只标注为“临时筑城”(即半永备工事)。 而旅顺要塞从1901年开始翻修,俄国人认为东北部堡垒群至少能禁得住230毫米口径火炮的攻击 根据在此之前的日军经验,这种临时筑城需要用150毫米的重炮来轰击,而这个时候,乃木希典的第三军中只有75、120毫米、还有少量的150毫米口径的火炮。 用对付临时筑城的火炮,打击最为坚固的永久筑城,能够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乃木希典是利用临时筑城的情报来制定了他的作战计划,也即是在一战前期还被英法等国大量采用的集团冲锋。 而这也注定会使得他遭到重重的迎头一击。 第一次总攻击伤亡一万五千人。 在第一次总攻击受挫之后,其立刻就改变了战术,采用了“正攻法”来进攻旅顺要塞。所谓正攻法,就是挖掘“之”字形的壕沟,逐渐的延伸到接近要塞的地方,等待炮火准备完成,再越出壕沟攻击。同时,挖掘地道至要塞的底部并放置炸药对敌人进行爆破。 这两样作战方式的运用,对攻陷旅顺要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当年的九月,拿下了俄军的两个堡垒。 如果按照乃木希典的方法打下去,虽然耗时慢,但是日军不会付出太大的伤亡。 可是,这个时候,大本营以及满洲军军部却对其施加了极为强大的压力,命令他限期拿下旅顺的数个堡垒。使得其不得不发动强攻,结果导致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总
大本营、满洲军的想法却是完全的不同:(1)进攻西北部高地,拿下203高地,轰炸俄国旅顺舰队;(2)继续进攻东北部高地,夺取望台炮台,直接轰炸旅顺核心部分。 拿下东北部高地,旅顺城区就立刻暴露,进而就能够利用火炮猛轰旅顺的核心部分,促使俄军投降。而拿下203高地,就能对准旅顺港轰击,使得俄军的舰队再也发挥不出作用。 这是海陆两军不同想法的体现,海军元老为东乡平八郎,而陆军的代表人物为儿玉源太郎。 注意,儿玉源太郎此时极力反对进攻203高地,因此前敌指挥所与后方出现矛盾,儿玉源太郎就逼着乃木希典继续攻击东北部高地。恰好1904年11月2日是天皇生日,于是满洲军在第3军没有准备好之前,下令再次总攻,便有了第2次总攻击(1904.10.26-11.2)。事实上为期6天的第2次总攻击中,乃木希典有2天半是纯炮击,伤亡也只有区区3800人,很能看出乃木希典这次很像是为了应付差事,而且尽可能保全兵力。 第2次总攻击后,乃木希典决心挖地道埋炸药,炸飞东北部三大堡垒,11月14日国内给下了一道最后通牒:12月10日前如果拿不下旅顺要塞,就要攻击203高地。 这明显是把满洲军 乃木希典放在火上烤,毕竟挖地道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个月就完成(事实上完成日期是12月下旬),大本营这种做法目的就是逼迫第3军进攻203高地。但即便如此,满洲军依然下令第3军继续进攻东北部高地,乃木希典被迫进行第3次总攻击。 第3次总攻击出现了白襷队事件。 因为第三军三攻旅顺要塞不下,第二旅团长中村觉少将向乃木希典献“rou~弹奇袭”之秘策,也就是一支总共三千六百人的敢死队。目的在于夺下东北部堡垒。 但是三千六百人,数量太多了,目标太大,太容易让人发现;而且还配备了一个卫生队。 而在开战前乃木希典并没有和他们说:“为皇国尽忠”、“不惜一切代价”,只是说进攻时候要“勇猛果敢”,“万一陷入不幸的情况”,就“死守阵地、等待救援”。 这里面很明显是有一种应付、敷衍的意味在里面。 等到他们伤亡过半的时候,乃木希典立刻就给满洲军军部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够改变计划。 等到后来,儿玉源太郎来到了第三军接替乃木希典指挥的时候,乃木希典已经为攻击203高地准备好了28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并且已经向着东鸡冠山北堡垒、二龙山、松树山三座堡垒,以及旅顺西北部最高地——望台炮台挖掘了地道。 后来,28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在203高地的争夺战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203高地攻坚战之中,28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并且使得这三个堡垒和炮台分别于十二月十八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及次年一月一日陷落。 这也是俄军投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哪怕儿玉源太郎不来,只要按照乃木希典的作战计划进行下去,也能够攻陷旅顺。 后世日本的战史研究家长南政义:“203高地虽然是个重要高点,但对拿下旅顺要塞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如果完全不打203高地,而是一直集中火力攻击东北部堡垒,很可能战役就会提前结束——旅顺要塞陷落与否,只决定于东北部堡垒能否拿下。” 同时,旅顺要塞进攻战也是一战堑壕战的预演,换成是这个时代的其他将领来,也不会做的比他更好。 对比一战那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死伤的堑壕战相比,这一次日俄两军的伤亡比例为3:1,而如果算上了俄军投降的数目,那么伤亡比例达到了1:1。在这种情况下,乃木希典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而纵观整个战局,日俄战争中俄国陆军采用的是先进的、体现未来陆战走势的战术(依托要塞和堑壕的防御体系、炮兵间接照准射击);但可笑的是,几乎是整个世界的人都认为而日本陆军采取的是步兵集团冲锋。而且由于俄国在战争中挫败,使得西欧的德国、英国、法国产生了可以称之为神秘主义的错觉:依靠昂扬的士气,克服惨烈的伤亡损失的一方会取得最终胜利。这最终导致了一战堑壕战会产生如此之大的伤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