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炮战 (第2/2页)
丝属于人的声音。只留下了一地的弹坑,和不时发出“噼啪”的火焰跳动的声音。
在1894年克虏伯150mm加农炮快速消灭日军中射程最远的克式10cm加农炮之后,红警炮兵装备的M1902式76.2毫米野战速射炮就再也没有在射程上能够威胁它的日军火炮了,红警炮兵将三个营共计三十六门的M1902式76.2毫米野战速射炮集中起来,尽情的发挥着它的射速优势,将对着其他日军火炮阵地进行了一块块的覆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而这个时候,红警炮兵们就是在不停的将日军的十根手指,一根根的切掉!
对一块克式15cm榴弹炮日军炮兵阵地进行火力覆盖的时候,日军炮兵为了能够加快射击速度,而将大量的炮弹直接堆放在大炮的附近,而一发76.2毫米的炮弹正巧打中了日军露天堆放的炮弹中。顿时,一声远远比一百五十毫米重炮炮弹的声音响了起来。爆炸甚至产生了一朵蘑菇云,从日军炮兵阵地腾空而起,隔着数公里,红警阵地上都能够感受到地面在震动。甚至通过望远镜能够看到,在蘑菇云中出现的小小的人的残肢断臂。
爆炸产生的惊天动地的响动以及震动,在日军第三军的指挥部里感觉的更为明显,在听到这声炮弹殉爆的声音之后,指挥部中的日军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将顿时感觉眼前一阵发黑。
不到半个小时,日军的炮火已经完全停止了。日军第三军中的火炮,绝大部分都被红警炮兵所消灭。剩余的只有一些射程过近的山炮、以及一些老旧的火炮。
等到红警阵地上的烟尘散去的时候,日军前沿的观察哨中,举着望远镜或者是炮队镜的日军士兵,都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
因为,在他们面前的野战工事,包括使用一百五十毫米的重炮重点攻击的火力支撑点,竟然没有一个被轰毁!
要知道,这里仅仅是野战工事而已,并不是长久经营的要塞,所以日军才会认为可以使用一百五十毫米中重炮将其轰破。但是目前的结果却给了日军当头一棒。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乃木希典甚至萌生了退意。但是此时正当赤塔附近的日军将俄军打的节节败退之际。而日军第三军对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势力,居然没有成功,甚至是在没有真正进行接触作战的时候,就损失了大量的火炮,这是武士道思想严重,甚至是在日本天皇死后还自杀“成仁”的乃木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结果。
乃木在1877年在镇压西乡隆盛反叛的西南战争中,身为第十四联队少佐联队长的乃木率军向熊本增援,在中途便被敌击溃,大部被歼,联队军旗都被叛军夺走,当时日本军方对部队官兵已开始采取军国教育了,认为军旗是部队的象征,是生命和荣誉的标识,是万万不能丢的。乃木作为联队长在战场上丢掉了联队旗,觉得无颜活着,便使起武士道的精神,扬言要自杀殉旗殉天皇,后被好友儿玉源太郎和山县有朋劝阻,申请天皇赦免。由于自责,乃木染上酒瘾,经常借酒消愁。1885年升为少将;1886年赴欧洲留学,受到很大的震撼。原以为发达的德国一定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没想到,德国人那么淳朴,那么内敛,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那样的珍重。回国以后,他马上给军部呈上了一个“肃军意见书”,意思就是要按照德国陆军的方式整顿军队,讲究军人的风纪和精神面貌,从外表开始强调一个军人的气质和风貌。比如强调一个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穿军装,要干干净净一丝不苟。他的酒瘾也戒掉了,变成一个极为自律的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自备棺材3口,以示与其二子一道战死侵略战争、报效日本。同年6月6日,他带领第三军于大连盐大澳(今猴儿石)一带登陆,并在周水子北泡崖子设司令部。随后指挥日军经南关岭向西南推进,以压缩俄军防线。期间,因他的长子乃木胜典在日军攻打金州南山俄军阵地时阵亡,他得知消息,有一刹那似乎眼睛有泪在强忍着,但是他的妻子静子得知这个事情后,竟给他发电报说‘我为胜典壮烈战死感到很欣慰’,他迅即亲去南山追悼其阵亡之子。赋诗“山月草木转荒凉,十里血腥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
日俄战争后,日本正式成为帝~国~主~义俱乐部的一员,日本也正式步上了举国若狂的军国主义道路。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军国导向的宣传塑造了四位军神:日本海海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日俄旅顺会战的日本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将;另有两位在封锁旅顺港战役中阵亡的两位中级军官:广濑武夫海军少佐与橘周太陆军少佐。通过一系列拔高放大的典型军神形象的树立,使日本年轻一代以献身军国,忠于天皇为无上光荣和最好的出世之路。日本从明治、中经大正、直至昭和初期,形成了一股社会现象,男儿长大从军或入军官学校,女的则做医护或报务员。一言以蔽之:参军光荣。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死,乃木希典一直为其守灵。同年9月13日,明治天皇殡葬之日,乃木悲伤之极,他和妻子商量后,为报恩和教育世人,决心双双自杀以追随明治天皇而去。这件事被日本军国主义者们大大利用,为日后的军国主义思想泛滥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素材。称其为人间模范、国之忠臣,并为其搞国葬、造神社、塑钢像,使之神格化。
乃木决定,在夜间进行渗透作战,发动夜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