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八章 红色巨锤战争之神 (第1/2页)
发出前往哈尔科夫命令的林俊在半小时后就收回了自己的命令,因为他发现自己这次出门视察不可能只去一趟哈尔科夫:上报上来的文件还有几样都需要自己处理,哈尔科夫只能是这次视察的最后一站。 “这次要绕圈子,先去高尔基,然后是彼尔姆和伊热夫斯克,最后再去哈尔科夫。” 听到林俊新的安排,古谢夫没有表露出任何不满,虽然刚才他已经花了点功夫预定前往乌克兰的火车。“首长,需要先同志当地部门吗?” 林俊要去的几个城市都是苏联的重要军事工业基地,古谢夫知道这一圈下来有的自己好忙的。 “不用,我喜欢搞突击检查,第一站是高尔基的第92兵工厂。“ “我立刻去安排。” 10分钟后古谢夫又出现在林俊的办公室,“首长,今晚就有一趟前往高尔基的列车,您是今晚出发还是明天。” 费科奇诺夫告诉过古谢夫,安德烈同志做事喜欢雷厉风行,从今天的命令里显然能够感觉到林俊急于前往视察地点。高尔基市距离莫斯科也就500多公里,乘坐夜班火车明早就能到;如果是明天的火车出发那要到后天才能进入实际工作——这不是林俊的风格。 “几点?” “晚上七点。” 林俊看了下时间,现在才下午1点,还有六个小时。 “就晚上出发,一小时后会趟茹科夫准备一下。” 、、、、、、 自己担任现在的职务时间不长,很多文件还是在交由下面的班子和装备部长处理,林俊是个人,精力有限,要是什么地方都要管,每天工作24小时也来不及,而且大部分装备他根本不懂,为了避免自己瞎指挥,很自觉的没有去乱插手。但由于自己一直关注于红军直接压制火力装备的研究情况,这新式炮兵装备的所有文件必须经由他签字才能通过。 苏维埃最重要大的火炮制造基地在列宁格勒,但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却在莫斯科东面的高尔基、彼尔姆和伊热夫斯克——由瓦西里-加夫里洛维奇-格拉宾领导的高尔基格拉宾设计局和费多尔-费多罗维奇-彼得罗夫领导的彼尔姆的第172火炮兵工厂试验设计室是苏维埃身管火炮作重要的研发机构。这段时间两处都有新式火炮的试验资料送到装备部,“看乏味的数据不如看实物”——这是林俊的习惯,而且这些火炮都是林俊曾经熟悉的型号,需要去关心一下。 格拉宾和彼得罗夫在苏联火炮的研究历史中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两人后来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二战中“批量生产”的ZIS-3型76.2毫米加农炮是格拉宾领导下的研究成果,它应该是二战中同类型火炮里生产装备数量最多的,从卫国战争一开始就伴随红军,最后一路打到柏林,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还用它好好的教训了联合****;彼得罗夫设计室的成果——M-30式122毫米榴弹炮绝对是苏军炮兵压制火力中的超级主力:反坦克、火力压制、攻坚,没一样它不行的。 林俊喜欢苏军的炮兵战略,火炮“战争之神”的美誉不是盖得:在那年月谁的火炮够多、威力够大、射程够远、打得够准,那他就是老大!苏联红军一贯的战术就是先把你轰得焦土一片,再让装甲洪流来个大纵深推进——二战德军对红军的炮兵战术最有资格发表意见:相比红色巨锤排山倒海一般的炮击,西线的炮击就如同是毛毛雨。在卫国战争后期红军常常会在突击方向每公里战线正面部署200至300门身管火炮,一个战役集中几万门火炮那是司空见惯,这样的火力压制密度是其它国家做不到的。 攻坚时房子里有狙击手怎么办?大楼里的守卫的敌军顽抗怎么办?简单,只要在报话机里喊一声,炮兵同志会把152毫米重炮直接拉到目标跟前,直接瞄准一顿猛轰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步兵同志用生命去冒险。 作为大炮兵主义的坚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