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英雄_第四百五十六章 科斯佳大叔和他的煤石地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六章 科斯佳大叔和他的煤石地雷 (第2/2页)

罗斯游击队员涅霍季亚耶夫曾经这样回忆道:“每天晚饭前,我们都要沿着灌木丛巡逻,注意那些窝棚和窑洞里是否有犹太人躲在那里。这里的儿童、老人和他们的许多亲人都被希特勒的刽子手杀害了,剩下的也都好像活骷髅一样,破布条几乎不能遮住自己的身体。他们看到我们都非常高兴,从某块草皮下拿出他们仅有的一块面包给我们。看到这一切让人非常心痛……我们将东西给他们,但他们不想要。我脱下衬衫给一位老人,他说什么也不要,却说‘我们还行,让我们一起去打法西斯分子,夺回属于我们的那些东西吧’,我的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由于游击队员的活动,德军的士气严重受挫。在一个法西斯军官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到处都是,森林里,沼泽里,都是复仇者的身影……真糟糕,我再也不想碰到类似的事了。我不能和幽灵作战。现在我正在写日记,恐惧地看着太阳落下……黑夜来临了,我觉得好像从黑暗中听到了什么,一些阴影正向我们逼近,可怕的恐怖正包围着我……”

    为保卫“游击共和国”,游击队员们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各种设施和资源,维持共和国的正常运转。

    作为地形最合适的“大游击根据地”,这会梅利尼克的部队正在筹建属于自己集体农庄和工厂。53师的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单靠缴获和“借用”是无法稳定的维持根据地和游击队的需要的,游击队需要有自己的集体农庄种植粮食和饲养牲畜,用农产品来支援游击队作战,还需要开办的学校则培训军事人才。

    、、、、、、、

    既然消息是明斯克方面即将发动大反攻,那梅利尼克和科兹洛夫就必须让部队加入到这次军事行动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次行动由我带队,科兹洛夫同志负责营地的事物。”梅利尼克说,“第一分队和师部作战人员全体出动,加上我们的运输分队。

    “是不是先联系上第二分队后再一同行动?”科兹洛夫问。

    “时间上不容许,联系就可能需要几天时间。”因地距离拉特诺直线距离还不到40公里,而第二分队的营地在公路线以西:沼泽区的实际距离不是用直线来衡量的,至少要乘以二,甚至更多!

    “大概能调动400名一线战斗人员,拉特诺的德军只有一个排,那些治安警察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只要计划的好,我们可以截击一支进入特拉诺加油的德军车队,并把特拉诺的德军据点连根拔掉!”

    别看他们是游击队,一线作战人员还是很有战斗力的,400人绝对能同一个德军正规步兵营正面较量,在偷袭的情况下,突袭特拉诺的损失应该不会很大。

    “如果是夜袭,端掉特拉诺不是问题,但如果还要截击德军运输队,风险会增加很多。”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科兹洛夫考虑的更多些:那就是白天进攻,就是两头先预设阻击部队,给主攻部队的时间也不像夜袭那样充足。

    梅利尼克摇摇头:“先炸了特拉诺西边的那两座小桥,德国车队就必须在特拉诺过夜,那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办法。”

    梅利尼克少将不是莽夫,特拉诺是乌克兰西部通向白俄罗斯的公路干道必经之路,而且通过旧维热夫卡的那条铁路支线早已经破烂不堪,让第二分队sao扰的不像样子:连最大的那座铁路桥都让游击队给炸了,这会估计大桥修复都还成问题。

    乌克兰的德军要支援白俄罗斯,那最大可能是物资上的,而不会是兵员:非得通过拉特诺!打德国人的运输部队和驻防军,梅利尼克还是很有信心。

    “如果能搞到大功率电台就更好了,至少能弄到些电子元件,我们的电子专家就能修复电台。”53师什么人才都有,不仅仅是通讯兵,连货真价实的电子专家都有两个,甚至有明斯克什么学院的那些个头衔。

    “我们今天就出发,让同志们去准备。科兹洛夫,还要立刻派人同布列斯特的科斯佳大叔联系,我们这边不过是小打小闹,他们那边对明斯克作战才是实实在在的支援。”梅利尼克交代。

    “兵工厂的同志又完工了六十多个压发专用地雷,正好给科斯佳他们送过去。他们那边比我们还要艰苦,我看这段袭击过后就该让他们撤离布列斯特,太危险,德国人不是笨蛋。”

    “恩,科斯佳那批同志已经做的够多了,该撤出来战斗,在敌人内部迟早要暴露。”

    科斯佳大叔,很老吗?不,他才32岁,而且32周岁的生日还没到,科斯佳大叔是那人的化名——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扎斯洛诺夫,原布列斯特铁路机务段段长。

    德国人在占领布列斯特后,扎斯洛诺夫和手下的很多爱国工人没有撤离,但逃入了沼泽区——德国人自己根本无法保证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转,就到处搜罗原来的苏联铁路工人。正是因为这点,扎斯洛诺夫和手下的一批政治可靠的铁路工人返回了布列斯特,他本人成为了布列斯特铁路段的一名本国人机务组组长,并成立地下小组开展对地斗阵。

    53师的很多袭击铁路的情报都是扎斯洛诺夫和他的小组提供的,而且因为专长和工作上的便利,地下小组自己就已经用特制的压发地雷颠覆了30多辆德军的列车——他们一般把地雷隐蔽在煤块和铁轨下面的道碴里,所以称为“煤石”地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