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英雄_第五百三十五章 遥远的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三十五章 遥远的海 (第2/2页)

   伊—20代表的是未来,最快也要到今年秋天才会形成最初步的战斗力,那还要看前线有没有能够让它起飞的机场。优秀飞行员比金子还宝贵,航空委员会不会调上百八十个最优秀的王牌来高尔基当学员,对于这点波利卡尔波夫也没有办法。

    慢慢练吧,那些“二流”的飞行员也应该能够胜任驾驶新动力飞机的使命,总比刚从航空学院出来的菜鸟强,怎么说航空委员会派来的也会是参加过实战的老手。

    没有教练机,一上机就是实际驾驶,最多也就是在地面上先进几次座舱熟悉环境和各种仪表、机件,听听试飞员的经验,不是老鸟想都别想能顺利驾驶!

    、、、、、、

    1941年2月1日,莫斯科中央机场。

    万里晴空,机场四周布置的85毫米高射炮阵地上炮管朝天,跑道一侧一群军官正在寒风中列队等待。

    “来了。”

    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所有人都看向西南方的天空:一队飞机出现在视野中,8架战斗机保护着2两架运输机。

    运输机率先降落,而护航的8架战斗机还要在天上盘旋一圈。

    第一架运输机舱门打开,一名士兵在里面推出舷梯挂上。林俊第三个走出机舱,身后是同机返回莫斯科的谢尔盖。

    简单的寒暄,登上早已等待的车队,直驶克里姆林宫。时间紧迫,林俊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战争时期,办事就要紧凑、雷厉风行!

    在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的受勋仪式已经准备完毕。林俊和谢尔盖在大礼堂外边等了两分钟,把高筒帽换成了大盖帽,还脱掉了自己的军大衣,顿时一片“金光闪耀”!

    两人的制服上挂满各种勋章奖章,过会将是最隆重的场合,林俊和部下做了充分准备:今天,两人将各自被授予第三次“苏联英雄”称号!

    原本谢尔盖不是同机回来的,他还要过两天,不过林俊并不介意自己的老部下与自己一同获得那项荣誉。向斯大林汇报后,中央同意了副统帅的提议,为两人的受勋仪式向一同进行,就连波克雷什金和阔日杜布也连带着沾光:这会他们两个正并排走在副统帅和自己师长身后,胸口的勋章奖章熠熠生辉!

    大礼堂的大门一打开,顿时闪光灯此起彼伏,至少有十架以上照相机和摄影机的镜头对着进来的四人,全场聚集的上千人同时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

    林俊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就像那句老话——权利总是让人沉醉!苏联式的表彰大会他更喜欢,常常不是“人先坐好再开会”,主角常在最后一刻出场:大门在自己眼前打开,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到那个被闪光灯包围的大门,那种美妙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言明。

    挺直了腰杆,四人以林俊为首走过中央过道,两侧的人群爆发出来的掌声就没有停过!副统帅指挥伟大而英勇的红军在明斯克城下围歼了法西斯重兵集团,而另三名超级王牌战斗机飞行员同样是苏维埃的骄傲,所有人都是由衷的在鼓掌,绝不是“例行公事式”的敷衍。

    两侧的人群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很多人连手掌拍得通红都不自觉。

    在主席台上,斯大林、加里宁、伏罗希洛夫等人都起立鼓掌,斯大林露出极少有的微笑看着昂首挺胸进来的副手。

    自己这个副手就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奔波,就没闲的时候。在明斯克最危急的时候,他的指挥部距离火线只有一公里!炮弹就像下雨一样往脑袋上砸,但他却没有后撤一步!

    如果不是岗位需要,斯大林都知道安德烈一定会驾驶战斗机升空,同法西斯匪徒在天上大战三百回合!

    围歼了那个德国矮子的重兵集团,扭转了战争局势,给其第三次“苏联英雄”称号名至言归!

    经过第二排座椅时,林俊看到左边的武金斯卡娅正在对自己微笑,脚步缓了一缓,点头对妻子微笑了一下。

    相对而视的一刻,一切都在微妙的情感中。

    第一排上有三个座位空着,主席台上斯大林身边的座位也空着:在大礼堂外等候时,工作人员已经向四人详细说明了受勋仪式的步骤。

    在林俊进来前,加里宁已经发表讲话,现在他们只要直接上台就成。

    斯大林向林俊表示了祝贺,并宣读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决定,将装有“金星奖章”、“列宁勋章”的盒子与证书一同交给自己的副手。紧接着另三人依次接受授勋,每一次接受受勋的人说出那句响亮的“为苏联服务”时,全场都会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返回各人的座位,又是一通演讲,不过林俊的演讲很简单,就像他本人的习惯一样:在统帅部成员们看来,自己的副统帅从不喜欢过多的形式,讲究实际。这也影响着他的部下,包括代表飞行员发言的谢尔盖,演讲稿不到500个字!

    当仪式结束,少不了的还有例行公事式的宴会。斯大林不想亏待了自己的副手,才会安排的如此紧凑,这宴会的规模也够大、够隆重。其实林俊很累了,因为离开明斯克前自己是在满负荷的工作,接下去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不会再前往白俄罗斯前线,要将工作做详细布置交接。

    不过最后的交接还是在莫斯科,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元帅今天也在宴会上,过会还要同林俊进行一次会面,双方具体衔接一下明斯克的工作。

    照理这样的衔接该在明斯克进行,但既然统帅部这么决定,两个元帅也没意见。

    对叶戈罗夫而言,在莫斯科进行形式上的交接,同在明斯克没多大分别:身在总参谋部的他对目前白俄罗斯情况了如指掌,只要人一到明斯克就能立刻投入工作。

    做为35年元帅,叶戈罗夫的资格和能力在红军中出类拔萃!

    苏联元帅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1883年10月生于布祖卢克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