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定都敖东 (第1/3页)
唐中宗复位不久,唐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继位。 还是在大明宫池的太极殿上。满朝文武站列两旁。 一武将出班列,跪拜,叩首道:“启禀陛下!” 唐睿宗道:“下跪何人?” 平叛大将军李楷固:“败将李楷固是也”。 一提起平叛大将李楷固唐睿宗就气不打一处来,十多万大军,天门岭一战,被初出茅庐的靺鞨部落首领大祚荣八千胜十万,兵力损失过半;傲东城,被火烧独自一人烟熏火燎地回到大唐。生气归生气,大将军既然回来了,也得问一问,看一看、听一听靺鞨部落、大震国目前什么情况? 唐睿宗皇帝脸色难看地问到:“回来就好!目前,靺鞨部落、大震国是什么情况?还不从实报来” 今天,李楷固来朝廷之上就向唐睿宗皇帝把自己出征情况一一禀报道:“靺鞨部落首领大祚荣已创立‘震国’国号一个‘大’字,靺鞨族部落一致推荐大祚荣为国王。是以靺鞨为主体兼有靺鞨各部,并有高句丽、汉族、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现有臣民编户十余万。站领疆域,东北大部、直至RB海的大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幅员辽阔大,其国延袤二千里”。 唐睿宗皇帝李旦刚刚登基,根基维稳还需时日,对于关外的靺鞨族部落更是鞭长莫及,于是问道:“各位爱卿,长孙无忌太尉,有没有不用打仗便能维稳边疆的办法,比如‘招安’?”心想:打是不行了,过去你们打不过,现在“放虎归山”你们就更打不过了。 “启禀殿下”太尉长孙无忌出班跪拜、叩首说道:“为了安抚边陲疆域的靺鞨族人和他辖下其他少数民族,稳定边疆,可派我朝御史张行岌出使大震国。用其三寸不烂之舌,定能……” “长孙太尉,你的意思,御史张行岌很能说”唐睿宗皇帝李旦问到:“那么,御史张行岌出使大震国,其目的何谓?”意思:御史张行岌出使大震国干什么? “请皇上下一道谕旨”太尉长孙无忌禀报道:“命御史张行岌为钦差大臣,招安靺鞨族大震国国王祚荣”。 唐睿宗皇帝李旦问到:“如何招安?”说白了,就是给他们什么条件? “启禀陛下”太尉长孙无忌禀报道:“臣以为,可以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大唐皇帝问道:“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都不是问题,只是如何控制靺鞨族人呢?” “大祚荣受封后,必须改国号为渤海。渤海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她只是我们大唐的‘藩国’。把渤海国建设成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少数鞭长莫及的高句丽,突厥、契丹、卫室等遗民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王国政权。同时又必须附庸于唐王朝的一个名义上的羁縻州。”太尉长孙无忌继续说道:“这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点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二,唐王朝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继立者要同时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国有向唐朝贡、朝觐、贺正、质侍在内的各项义务”。 “大祚荣可否接受如此条件”皇帝李旦不放心地问到:“如不接受,再用突厥国兵力配合我大唐士兵形成夹击之势去镇压。陛下您看如何?” “不好!”皇帝李旦说道:“这不还得打仗吗?” “我们以招安为目的”太尉长孙无忌禀报道:“镇压为辅?”实再不行了才打。 “启禀陛下”一为文官走出列班跪拜、叩首说到:“一喂只谈不打,必然放纵靺鞨族人的嚣张气焰,一边谈的时候,要有打的准备?才能对其有威慑力”。 “还是诏安为主”太尉长孙无忌禀报道:“凭御史张行岌的三寸不烂之舌,定能说服于大祚荣”。 “御史张行岌听旨”大唐皇帝李旦也没有别的办发,只好下旨道:“命你去大震国,诏安大震国国王大祚荣,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臣遵旨!”御史张行岌走出列班跪拜、叩首回答道:“不过,微臣还有一个请求,望陛下恩准?” 大唐皇帝李旦:“爱卿,有何本诌?” “请陛下恩准”御史张行岌说道:“微臣想给靺鞨族人带一些水稻,陛下意下如何?” “启禀陛下”一武官走出列班跪拜、叩首说到:“靺鞨族应该给我大唐纳详书顺表,年年来朝,岁岁进贡。启有我们大唐帝国给他人进贡,其有此理?” “启禀陛下”一文官走出列班跪拜、叩首说到:“我大唐建立以来未有此先列”。 “各位误会”太尉长孙无忌替御史张行岌解释到:“御史张行岌并非此意。请御史大人把话说明白,请不要枉加评论?” “是呀!御史张行岌话还没说完,你们就枉加评论”大唐皇帝李旦问道:“御史张行岌,你把话说完,不要大家猜忌?” “微臣谆旨”御史张行岌:“微臣之意,并非给靺鞨族带什么稻米,而是带些水稻种子。臣听说,靺鞨族人营州城起事之前,正在学习我大唐之水稻种植方法。何不如带些种植农民,帮助他种植技术。如果,种植的好!还可以给我们纳贡,岂不是一举两得?” “民以食为天!”长孙无忌太尉说到:“靺鞨族人学会种植水稻,有了粮食,就会感恩皇恩浩荡,也就不会再起来造反了?” “好!”大唐皇帝李旦至登基以来第一次这么高兴:“准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