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镜泊风光 (第1/2页)
再说,边仁花、迟仁花在金豬的带领下去了卢城,却认这个会种植水稻的女孩是不是贞孝?她们三人,日夜饯行来到了卢城,她们没有去她的家,而是去了学堂,见到卢银花,金豬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卢银花”。 “你是高句丽家的女孩吗?” “是呀!” “你今年多大了?” “我今年十岁了” 金豬在问,边仁花、迟仁花在旁边听着、看着,这个女孩怎么看怎么像靺鞨族女孩,不像高句丽女孩,这个女孩太漂亮了。学童们见有人问卢银花话,于是报告了先生。 先生问道:“敢问三位你们找卢银花有事情吗?” “您就是卢银花学堂的教书先生吧”金豬见学堂出来个先生,她猜测一定是那位既能教书,还能教种植水稻的教书先生。她上前问道:“你就是李先明先生吧?” “正是老朽!” 金豬说到:“我们是渤海国王宫受国王大武艺旨意,前来邀请先生入朝为官,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可有圣旨?”意思是:我当过官,没有圣旨你刚才说的花都是费话。 “这……嗷!是这样,我们是受渤海国国王大武艺差遣特意拜访先生您?”金豬想:真不愧为当过大唐的七品县令,一提到当官,就知道要“圣旨”,于是说到:“顺便问一问您的想法,如果您老愿意入朝为官,我们回去禀报国王大武艺陛下,圣旨即可就到?” “老朽决无此意” “人各有志,决不强求?”金豬想:大唐的官都不愿意做,能去当渤海国的官吗?但是,她想:怎么才能把这老友弄到渤海国敖东城呢?把水稻种子弄到手呢?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她看了看边仁花、迟仁花,意思:该你们上吧? 边仁花、迟仁花一左一右把老先生夹到中间,左边的边仁花问道:“听说您带这学童在咱们渤海国卢城尽然种植出水稻?” 李先明先生:“啊!怎么了?” 右边的迟仁花说到:“你不好好教学童学习,听说你带领学童种植水稻?” “我们学习之后才……” “你不要再说了”站在左边的边仁花说道“学童就是以学习为本,先生就是以教书为主也,而你不顾正业。种植水稻是你职责吗?” “我们是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学童们应该在家?”右边的迟仁花训斥到:“籼稻是你们自己说种就种的吗?” “籼稻是我们种的?” “种出来的籼稻都那去了?”站在左边的边仁花说道“为什么不交公?你们私自分食籼稻是违背渤海国大法典的?” “渤海国根本没有籼稻”李先明说到:“没有的东西又如何制定出来法理?”一句话把左边的边仁花说的哑口无言。 “我说有!它就有!”迟仁花赶紧接墒说道:“现在,籼稻你们已经种出来了,籼稻已经有了吧?大唐法理早就规定,编户百姓不许吃籼稻?” “可这是渤海国,不是大唐?” “渤海国臣服于大唐王国”边仁花有说到:“大唐的法理适用于渤海国,但渤海国的法理就不一定适用于大唐?” “所以,你们把自己种植的籼稻都分食了,这是违背法理的”迟仁花说道:“老先生,你看这件事情你看怎么班。我们是官了还是私了?” “‘官了’怎么讲?” “跟我们走,去渤海国敖东城大理嗣见官?”边仁花说道:“告你私自食用籼稻,不守大唐国法。” “‘私了’又怎么讲?”李先明有点急了,他当过大唐的县令,他知道,依照大唐法典,私自食用大米是要坐牢的。急中生智,说道:“这不是大唐所说的‘籼稻’?跟它们不一样?” “这不是‘籼稻’是什么?” “这是‘粳稻’!”李先明心想:大唐法点中没有“粳稻”这个明词,法典上就没有这一条,你们就没有办法治我的罪? “‘粳稻’?”怎么讲?” “它经济、实惠又是野外生长”,李先明老先生说道:“上不了你们皇家大雅之堂?故而叫‘粳稻’!” “真是一派胡言?”金豬说道:“难道‘粳稻’舂出来的不是大米吗?” “是大米,但是籼稻舂出来的是‘籼米’,粳稻舂出来的是‘粳米’大唐法典上没有‘粳稻’、‘粳米’这个词,因此我们就没有触犯法典?你们也治不了我的罪?” “有罪没罪也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算了,民不与官斗!”李先生问到:“‘私了’又如何?” “私了吗?”金豬也不知道如何‘私了’?她看着边仁花,迟仁花,意思是让他们两个说话? “我们是没有带圣旨,但是渤海国国王大武艺皇帝口谕,让你去渤海国做官?你也不想去?那还怎么‘私了’?” 李先明先生一听更着急了,心想:大唐的官我都不愿意当才告老还乡的,如今又让我到渤海国当官,俗话说的好:拌君如拌虎!我这刚出虎xue,又入虎口吗?于是说道:“老朽何德何能劳您们,劳渤海国国王大武艺下旨?” 边仁花、迟仁花、金豬她们一看这招还真好使,不然还真说不过他呢!?他们三个一合计,先跟他们学习学习水稻种植要领,再把种子买到手。金豬说到:“把你们的籼稻种植秘密告诉我们,再把今年种植的水稻卖给我们?” “那可不行?”李先生说道:“这些‘粳稻’是我们学童卢银花的,是她发现、种植的,我们只是帮衬作用”。 边仁花、迟仁花心想:我们两就是要知道这个卢银花的来历?于是说道:“这个卢银花是什么来历?” “卢银花没有什么来历”先生说道:“就是渤海国卢城之普通一编户”。 边仁花又问到:“这个卢银花是靺鞨族人还是高句丽族人或其他什么民族人?” “高句丽族人”。 “我看不像高句丽族人?” “您看像?” “我看像:靺鞨族人?” 李先明先生说道:“可不能乱说?卢银花是纯正高句丽族小姑娘!” “地方官是那一位?” “地方官叫卢果,可以叫他来问一问” 说到地方卢果,卢果就来了:“各位渤海国王公来的女大人,下官不知道您们驾到,有失原迎,望其恕罪?” 边仁花、迟仁花、金豬说道:“有老地方官?” 迟仁花说道:“我们奉渤海国国王大武艺旨意前来卢诚,了解水稻种植情况,国王陛下十分体恤编户百姓之辛苦。欲发展农业经济,特别是:大唐在籼稻种植方面独到之处是咱们渤海国始料不及。最近,听说卢诚有人私自种植籼稻,还不上报朝廷,您看这将如何是好?”言外之意你这地方官是这么当的? 李先生当着地方官的面说道:“我们学童卢银花有然或许有一些必然因素发现了一种植物,我们叫它‘粳稻’。我们学童们帮衬她在我们卢诚种植成功。这是见好事,可是几位渤海国女官,说咱们种植的粳稻不符合大唐朝廷、渤海国法典”。说道:“粳稻”时他特意提高嗓门,强调是“粳稻”而不是“籼稻”,这也提醒地方官卢果,不要再提是“籼稻”而是“粳稻”。“粳稻”是渤海国和大唐朝廷法典之空白。 地方官卢果听先生这么说,明白了先生之用意。以“粳稻”之名取代“籼稻”之说既可保护先生李先明,又可保护卢银花及学童私自食用籼稻之事。卢果说道:“‘粳稻’种植、私自食用一事是下官之错?大唐法典只提到不准私自种植、食用籼稻,并没有提及粳稻,所以,下官未能及时向朝廷禀报,望其见谅?” “既然地方官都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