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身世之谜 (第1/3页)
“以我之见,你寻缘小师傅的麻烦越来越大了”悟缘师傅对寻缘说道:“因为你,渤海国王宫内三位王子已经面和心不合,现在又参和进来一个宇衲国阳成皇太子,再加上你哥哥莫名其妙地、不断地护着你……” 寻缘说道:“师傅,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已一心向佛,他们想什么?干什么?那是他们的事,我就不明白了,他们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 “阿弥陀佛!善哉呀善哉?” “马上为我剃度受戒,彻底了断世俗因缘?”在此情形之下,寻缘小师傅再次提出这个要求。俗家弟子寻缘小师傅真的不了解悟缘师傅对她的苦衷? “你是真不知道师傅对你的苦衷?”悟缘师傅看着寻缘对她说道:“你现在还是俗家弟子,还没有真正出家,你出家的道路还很慢长,这么多人盯着你,你侍奉佛主的愿望很难实现”。 “师傅,您给我看一看,我的最终归宿在哪?”寻缘不解地说道:“难道我想遁入空门的愿望都实现不了?” “你根本没有摆脱俗缘,因此佛缘难结”悟缘掐指一算继续说道:“你的归宿在渤海国王宫,你遁入空门的愿望都实现不了”。 因为,悟缘与寻缘它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特殊关系,悟缘师傅是无法准确算出俗家弟子寻缘小师傅之现实与未来之因果关系。她只有不让寻缘小师傅剃度受戒,最终回到属于她应有的生活。悟缘认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愿望,也是佛主的旨意,也是上天的安排。 寻缘问师傅道:“我必须为我母亲守墓三年以尽孝道,我也愿意为mama金英爱守候一生,起码这三年我哪都不会去?” “为母亲守墓三年以尽孝道可以,mama金英爱守候一生不行,你mama金英爱也不会答应”。 “是呀!我母亲是不会答应我在此为她老人家守侯一生,但是我现在应该如何?” “这些事情错中复杂”悟缘大师说道:“你还是听我给你讲故事吧,再慢慢考虑吧?” “我最愿意听讲您身世的故事了” “那有哪么多身世的故事?” “那还有什么故事?” “我给您讲靺鞨族人的故事” “好呀!可是我是高句丽族?” “靺鞨族人的故事里有很多关于高句丽族人的故事”悟缘师傅像mama一样慢慢地说道:“靺鞨族人的故事与高句丽族人故事是分不开的?” “原来如此!” “你在寺院也应该了解渤海国和靺鞨族人的历史”师傅继续说道:“为以后入渤海国王宫做准备……” 寻缘回答道:“寺院法事这么忙,哪有时间?” “我们是渤海国王家寺院,渤海国主要是靺鞨族人,所以妳必须知道渤海国和靺鞨族人”悟缘师傅又说道:“我把知道的渤海国和靺鞨族人的历史当成故事,每天给你单独讲,你看如何?” 寻缘回答道:“我想听故事,那你每天给我讲吧?” 悟缘师傅开始讲故事,她说道:“过去,我们靺鞨族人部落叫肃慎族部落,曾经生活在富饶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在其源头的海兰江、牡丹江等数十条江河的哺育下,经过千秋百代的时光流逝建立起一个肃慎王国,肃慎编户们以狩猎、养猪、种植为主业”。 寻缘小师傅领悟并反问道:“我们卢城之粳稻,现在也应该是我们渤海国最重要的种植主业了吗?” “是啊!还有‘删城之鼓’”悟缘师傅说道:“‘删城之鼓’就是世俗的人们把我们种植的豆鼓变成便于打仗的方便食物,它不仅好吃、耐饥饿、而且携带方便,士兵们吃了后,抗饥饿的时间长,今天就说道这里”。 “好吧!休息休息……” 第二天,悟缘师傅继续讲她的故事说道:“过去,最开始我们不叫靺鞨族?” “那叫什么民族?” “最开始我们叫肃慎族” “肃慎族?肃慎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肃慎族的名字与一种兵器弩分不开。在长期的狩猎和战争中,我们勤劳的肃慎族人,首先发明了精湛的制弩造镝之术。当年,我们肃慎王赠与在虞舜大帝六十大寿时,肃慎王把这种弩赠与他,让中原人打开眼界。周武王兴兵伐纣之际,肃慎国国王再献弓矢二百驮赞助义师,使周武王军威大振。此后,肃慎国一直享受中原皇帝敕封号。这就是肃慎族的正式由来”。 “后来又怎么改成了靺鞨族?什么时候改的?” “经历漫长的年代,才叫靺鞨族的。在秦皇帝封其为肃慎国;汉皇帝封其为挹娄国;晋皇帝封其为勿吉国;最后,到了隋皇帝才封我们为靺鞨国,从此其国的编户便是靺鞨族人,直到渤海国的现在,我们一直都以靺鞨为我们民族之称号”。 “听说,靺鞨族人发明的这种弩射的很远,而且射的很准,指眼睛不射鼻子,威力特别大”寻缘小师傅补充说道:“是靺鞨族部落的秘密武器,上次我们去长白山是就带了这种弩?” “你说上次我们去长白山?”悟缘师傅问道:“是为了以防不策对付大型动物的?并不是伤害动物只是为了吓唬它”。 “怎么吓唬它们?” “别人用弩是为了扑猎”悟缘师傅继续说道:“我们佛家是不许杀生,而我用的弩是没有箭头的,在箭头处放上火,射出去的火就能把动物吓跑,不至于伤害它们,这是我的发明”。 “看来!师傅您、靺鞨族人真是聪明的人” 第三天悟缘师傅又开始给寻缘讲故事,她继续说道:“另外,我们靺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