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四节 促膝交谈 (第4/5页)
高鸿:“我也幻想过,见一见。” 翁所长:“可以理解。从你的眼神里就看得出?” 高鸿:“关于‘北京人’的事,名扬天下,早已搞得人人皆知,他价值连城,无可估量。而对有些心怀不测的人来说,这又是一笔大买卖。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推波助澜,价钱扶摇直上。‘北京人’怎能不处险境?” 翁所长:“不过,这不单单是个交易价钱问题。一但出现这种局面,就逼得我们这些人简直发疯了。” 高鸿:“那就会是一场震惊全国,不,震惊时界的大案。但愿不会出现这种事件。” “是啊。”翁所长说。“许多人喜欢‘北京人’,因为他是人类的祖先,中国的骄傲。中国老少,没有不知道。” 高鸿:“不错,全国上下,妇孺皆知。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属于世界上已知的较原始的人类。” 翁所长:“虽然他们以转化成了人类,但某些方面还带不少原始性。” 高鸿:“他们的身躯和现代人近似,平均高度比现代人矮。但不知具体高度。” 翁所长:“据推算,男的高约1。62米,女的高约1。52米。” 高鸿:“我想,你还是谈谈过去的事,你的愿望如何” 翁所长:“我在北京工作期间。当时,北京协和医大新生代研究所所长,是戴维德逊。布莱克博士,他是研究‘北京人’的权威。我设法托人引见,博士因行内关系,很痛快地见了我。” 高鸿:“那么说。戴维德逊。布莱克高高兴兴答应了朋友的要求?让你亲眼目睹那些化石?” 翁所长:“我已记不清我怎样作的自我介绍。只记得,一阵激奋,听说‘北京人’以后,未曾有过的汹涌的情感之波猛然荡漾。” 高鸿对他笑笑,说道:“要说有人会神魂颠倒倾心于一个人的话,那么,‘北京人’就是你朝思慕想的人。” 翁所长不禁会意的点点头:“这个决定,会叫你感兴趣的。” 高鸿:“我在等着这桩事情的经过,这桩事情一直絮绕着我的心头,请你赶快说说,介绍介绍。”他迫不急待地问:“我想,几十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对现代人来说,就象幻境中的人类。”他从书橱里找出一本书,一边翻看,一边说道:“这是人类考古史一大壮举,震惊世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大事,他既呈现给外界公众,也可用来自行研究,自我欣赏。”
翁所长:“那个夜晚,我的情绪更是激动。我一面等候一个将震动地质界的重大决定,同时又在等楼下汽车司机的到来。” 高鸿:“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那时,你立刻为准备工作忙开了。” 他看着柜子里‘北京人’的复原像说:“他的眉骨高高地向前凸起,脸庞刚健,目光炯炯,充满智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史前人类。复原像做得不错。”他爱怜的托起复原像,抚摸着,爱不释手。然后,又小心依依地放回原处。 翁所长:“大概50万年前‘北京人’的模样也就是这样子吧,这是根据发掘出来的‘北京人’的头盖骨模制的,原来的脸盘在想象中大概是这种表情吧?” 高鸿:“考古来自想象,发掘才是真像,研究源于幻想,结论成为理论。”他再次情不自禁地凝视着柜里的复原像:“天哪,想死你啦。今天得以相见,好极啦,想象不出,出落得漂亮惊人。” 翁所长:“听你这样夸奖,连我也感到身价倍增了,你还看出什么名堂?”他美得偷笑。 高鸿:“他的面部比现代人稍短,前额比现代人低平而向后倾斜,鼻子宽扁,颧骨高突,眉嵴粗壮,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颏,牙齿比现代人的粗大。对啦,我自顾说,你还未介绍完呢。说给我听听。”他喜欢翁老阐述事情。 翁所长:“好吧,旧话重提。1923年,在北京城西郊,裴文中他们到周口店挖掘,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后来在山洞里又陆续发掘了42具北京人的骨骼化石。” 高鸿:“不错,是这样。不过,谁也不是先知先觉,而是不懈努力的结果。周口店发现了非常丰富的四,五十万年前我国原始人类的遗骸,石器,灰烬以及动物化石等遗存。” 翁所长点头同意:“你眼里,我看还充满希望呢?” 高鸿:“我希望有更大更多的发现。这方面的内情你比我知道得多。快说说。” “哦。”翁所长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这方面的内情我多少还是知道一些。”他不得不说,在研究所会见是令人愉快的:“我如约访问他时,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桌子上摆满了化石和工具。只见他正设法将附着在化石骨表面的一层矿物质硬膜刮去。他忙得不易乐乎,几乎顾不上跟我说话。但我不怪他,搞研究的人都是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用牙医使用的钻头,刮下来的沙尘纷纷扬扬,呛得他直咳嗽,可他一点也不在乎。” 高:“真是一位纯正的学者。门外汉谁会吃这苦头。” 翁所长:“当然是。所以他才会成为一个举世知名的人物。” 高鸿:“他肯定会变成一个令人敬佩的形像。虽然他的形像并非最关重要。但是当时,对你这还是影响重大的。” 翁所长:“不过,我们今天关心的是怎样保护‘北京人’不被丢失的问题。” 高鸿:“他是‘北京人’的守护神。可他能不能保护他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翁所长:“这我不能断定,我也只你介绍一下他的工作情况。他的助手对他都很尊敬,他的仪态显得很有学问,戴着一副深度黑边眼镜,脸色有点苍白。他治学严谨,从不歧视中国人,也不嫌助手学历低,只看人的工作态度。在研究室里,从他对中国助手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高鸿:“我相信,这段经历,为你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学习机会。你可以趁此机会多了解一些‘北京人’的研究情况。让我们的国家彻底改观对史前研究技术无人的落后状态,钻研技术,成为对大国真正机会均等的国家。这是中国在科技掘起的动力与希望。” 翁所长:“他是解剖学的权威,在考古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我们虽是初次见面,但一谈起学术问题,十分投机。他马上就把我当成行内的知交,无话不谈,探讨很多考古方面的问题。” 高鸿的目光集中在‘北京人’身上,脸上呈现出一副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