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十七章、第二节 象形文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第二节 象形文字 (第1/4页)

    2015·扫黄打非·净网行动正在紧密进行中,阅文集团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交资料。

    请作者们写作时务必警醒:不要出现违规违法内容,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后果严重,请勿自误。(已有外站作者,判刑三年半)

    纪蒲泰:“看样子,你还真不简单。尽观彼德罗在两河流域的探险游记畅销一时,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解读出一个楔形符号。美索不达尼亚则注定还要沉寂200余年,静候人类考古大发现时期的到来。”

    偌尔曼:“关于楔形文字,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很难说清第一个文字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纪蒲泰:“任何一种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都有赖于地理环境的供给。根据地理学家的考证,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尼亚的气候,比现在要湿润得多。而当年生于斯的苏美尔人,他们居住在用泥砖砌成的房屋中,学会了制作面包和酿酒,用芦苇做的船只,来往于两河当中捕鱼。有时也可能用芦苇笔将楔形文字刻画在泥墙上,记录着当天发生的事,或许这造成了楔形文字的最初模式,后被苏美尔书吏所采用。这才有了流传于世的楔形文字。”

    偌尔曼:“你这样的推测我赞许。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很多事情一定会知道。假如能来到古代苏美尔宫殿,我们定能看见数以万计的泥板,被搁置在‘书’架上。众多的书吏穿梭其间,间或坐在长桌前调刻出新的泥板。宫殿四周的墙壁上,则雕满了楔形文字和栩栩如生的浮雕。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

    纪蒲泰:“是呀。那些杰作令人惊叹。那些长方形的泥板,在教育着苏美尔少年。为了使这些文字流传下去,他们拥有世界最早的学校,那些少年在教室里上课。他们的练习本就是放置在膝上的泥板,在教学中,苏美尔人制作出一块块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神话,医学,数学,天文,地理和外交的典籍。”

    偌尔曼:“这只能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象形图画文字,后来为了表现较复杂,抽象的概念,便把两个或三个象形图画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合体字。”

    纪蒲泰:“这种象形图画字,同样也有会意字和指事字,同我们汉字的发展如出一辙。最初,它也是象汉字一样,是从右到左竖行书写,后来则把字形侧转90度,改为从左到右横行书写。所以,公元前3000年以来,苏美尔人的图画文字开始逐渐向楔形文字符号转变。”

    偌尔曼:“但是,还有另一种意见。楔形文字是陶筹演变而来的。早在公元前8000年,古代苏美尔人,就用黏土捏成一个个小圆球,用来记事或物品交换。随着商业的发展,陶筹变得越来越复杂,上面刻有的符号或被打洞,而且被放置在一个空心的泥球里长期保存。慢慢地,人们逐渐认识到,泥球表面的芦苇笔迹,本身足以代替陶筹的作用,圆的泥球变成了扁的泥板,文字从而诞生。”

    纪蒲泰:“你还真行。知道的比我还多,那你还为什么让我说?这不是耍我吗?”他故意说。

    偌尔曼:“岂敢?我是班门弄斧,耍上一番。我只是想要消失了2000年的文字,咱们共同探讨一番。听听你的意见。”

    纪蒲泰:“你不要迟疑不前。我们要掌握开启古文字的钥匙,你继续发言。”

    偌尔曼:“我笨拙可惯坏了知识的钥匙,要考古,也只能使鹤嘴锄。”

    纪蒲泰:“那是我们少不了的任务。可,我怎样才能将你说服?”

    偌尔曼:“那我们就在考古的沙场上翩翩起舞。使那未知获得圆满。”

    纪蒲泰:“你的意思是继续谈?”他接着说:“就这样,过了2000年之后,人们终于可以把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泥板翻译出来,重新感受巴比伦帝国昔日的庄严和辉煌。就这样,不断的翻译,一段段历史从楔形文字中再现。人们终于捋清了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漫长历史中,那些曾经存在,兴盛和湮没了的王朝故事。”

    偌尔曼:“一道曙光如同宝剑劈开黑暗,让沉封了数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重新见天。”

    纪蒲泰:“这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于全人类历史的最佳比喻。她得到人们的赞许。许多课本要用它来作开篇。历史的第一课,地理的第一课,人类法律史,人类教育史,人类建筑史……很简单,因为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第一。最早的学校,最早的图书馆,最早的船舶,甚至最早的啤酒和面包。”

    偌尔曼:“有些我们可能还不知道。我举例,很多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词语,也是从它而来。比如:‘替罪羊’这个词,就是来自巴比伦帝国的宗教祭祀仪式。”

    纪蒲泰:“呵呵。这道挺新鲜。快讲一讲?”

    偌尔曼:“在高达七层的马尔社克神庙,歌队高唱赞美诗,吟颂创世史诗,祭师们清洗打扫马尔社克的神庙,并焚香祷告。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人们砍下一只公羊的头,用羊血涂抹神庙的墙壁,然后将羊投入河中,这只替罪羊,就带走了上一年的人民的罪过。”

    纪蒲泰:“阿呵。还有这一说。你又给我上了一课。”他又说:“集古代两河流域法律之大成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它被雕刻在巴比伦伊什塔尔城的城门上。在德国柏林帕尔伽蒙博物馆,就年看到城门的旧貌。考古学家曾将这座城门的转逐一拆下,编上编号,然后运回德国重新组装。这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巴比伦法律文献,是两河流域法律制度的代表作。它用典雅的楔形文字,刻在黑闪长岩的石碑上,浮雕上还刻有主管司法的太阳神沙马什授予国王汉谟拉比法律的情景。现存于法国的卢浮宫。”

    偌尔曼:“你可真中,去卢浮宫就发现了这法律文献的浮雕。我可是个法国人,竟这样粗心。去卢浮宫走马观花,竟没发现它。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这不,你又给我上了一课吗?你再说说?”

    纪蒲泰:“我们互相学习吗。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还记述了人类早期大洪水的情景,简直和《圣经》记载的诺亚方舟如出一辙。”

    偌尔曼:“所以,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圣经》中有关洪水的记载,是从《吉尔伽美什》中演变而来的。好了。这我们以后再谈。我还知道,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引起了一九二八年以后殷墟发掘的工作。所以,我常常思索,求你给我讲讲这事,至于详情你得跟我说说。”

    纪蒲泰:“关于甲骨文的研究,最先是把它看作古董,后来又把它当成金石学的一门。由文字学的研究到史料的考证,最后才有人根据甲骨文字,作殷代奴隶制社会发展史的研究。”

    偌尔曼:“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呢?你凑着我的耳朵,悄悄地告诉我。省得隔墙有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