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二十一章、第四节 雷斯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第四节 雷斯地 (第5/6页)

是一种复杂的‘文明’活动,古人能绘制这地图,恐怕谁也说不清。我们不得不解释:即使在6000年前,这样的一项工作,怎么可能完成呢?”

    活佛:“照你们所说,历史学家所承认的真正早期文明,那时全都还没有出现呀?”

    林森:“不过,爱因斯坦有他的观点:已故的查尔斯。哈普古德教授,生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基恩学院,讲授西方科学史。他既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古代史学者。然而,他的研究却对世界历史和地质学产生极大的冲击。他的成就应该会受到后人肯定。”

    高雅雯:“尽管爱因斯坦强力支持哈普古德的推论,而且,美国地理学会会长约翰。莱特也承认,哈普古德‘提出了亟待学术界验证的假设’,但是,至今仍有学者对这些神秘的早期地图,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林森:“可是,哈普古德在学术界的同侪,非但不曾赞扬他在人类文明研究的供献,反而刻意打击他。”

    高雅雯:“是啊。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有些科学家超前的观点,当时是不被人理解的。至到逝世之前,他的观点和研究工作备受讥刺,而这些批评往往是‘尖刻的,琐碎的,禁不起事实的检验,回避了真正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巨人不被人理解的遭遇。”

    活佛“可惜,可惜,人才难得,满腹委屈,只有天意,在注视……凡人那知其中的道理?”

    林森:“爱因斯坦早就看出这点。他指出:当然,这些观念和论点大多缺乏科学根据。然而接获哈普古德第一封信时,展读之下却使我大为振奋。他的论见虽然简单,却极富创意。如果能找到确凿的证据,他的观点必将对地壳的历史研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活佛:“我虽不是你们所说的学者,但我对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我们毕竟是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同祖同兄弟,所以,我也要知道得详细。”

    林森:“那好,既然活佛这么爱学习,我也就不忌讳什么啦。哈普古德所提出的‘观点’,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地质理论。他试图解释,南极大部分地区,直到公元前4000年前,为何能保持无冰状态。”

    高雅雯:“此外,他的著作也探讨地球科学其他许多异常现象。”

    林森:“既然是这样,那你就就说说他的论述?”

    高雅雯:“好吧,我将哈普古德的论点简述如下:一,南极大陆并非一直被冰雪覆盖,在某个时期它的气候曾经比现在温暖得多。二,当时这块大陆气候温暖,因为在那个时候它的地里位置并不再难极,而是在南极以北大约2000英里处。换言之,当时它的位置是在南极圈之外的温带,或温带和寒带之间地区。三,在一种名为地壳移置的地质机制运作下,这块大陆转移到目前所在的位置,进入南极圈之内。这个机制不同于结构地质学上所谓的大路漂流。它指的是:地球的整个外壳有时可能移换,如同一只橘子的表皮,松脱后就会整个的移动。四,跟据哈普古德的推测:地壳移置造成了南极洲向南移动后,这块大陆逐渐变冷,地上形成的冰层日益扩大,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我的话完啦,下面林森说吧?”

    林森:“你是赶鸭子上架,我也没法。”

    活佛:“那也没啥,继续讨论吧。我倒想地球怎样个变法?”

    林森:“在这儿,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正统的地质学家到现在,还不肯接纳哈普古德的理论,尽管他们一直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

    高雅雯:“不错,哈氏的观点引起太多的问题。可,目前科学界,谁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

    活佛:“佛教界也有争论,也是各讲各的经,各说各的理。理不说不明,道不讲不通。各种事儿,争论争论也中,省得大家都是糊涂虫。”

    林森:“那我就分析问题啦。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有哪一种地质机制,能对地表的岩石圈产生如此强劲的冲击,以致引发规模如此庞大的地壳移置。”

    高雅雯:“我想,也只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能解释这个问题。”

    林森:“我也曾想过这事儿,但,我们还是等到见到李四光伯伯以后,再讨教这个问题。”

    高雅雯:“那还有谁能解释这问题呢?”

    林森:“那就让我们听听,爱因斯坦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他说:在南,北极地区,冰雪不断累极,分布并不均匀。地球的运转使这一堆堆分布不均匀的冰雪产生变化,从而引发出一股离心的动力,传送到底球僵硬的表层。以这种方式产生出来的离心动力,能量会日渐增强:当它达到某一个程度时,就会使地壳松脱,开始移动……”

    高雅雯:“令人惊奇的是:皮瑞。雷斯的地图似乎蕴含一些间结证据,支持哈普古德的理论。这不能不使人暗暗称奇?”

    林森:“哈普古德提出的理论则是:地壳突然南移之后,南极洲部分地区才开始形成冰层。更重要的是:由于这样的一幅地图,只有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才有可能绘制成,我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的历史重新加以考量。”

    高雅雯:“跟据一般学者的看法,公元前4000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文明的村在。”

    林森:“这就是证结的所在。一般的学者是不会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所以,他们的视野就有局限性,思维也就没有广阔性,结论更具狭窄性。这是人们简单看问题的通病,所以,只有极少数站在科学前沿的人,才有可能研究出新的超前的理论,来指引人们前进。”

    高雅雯:“人们只习惯于大多数的说法,很少有人怀疑人类的文明史的时间表,因为人们根本不真正知道人类文明究竟是何世产生的?也只能在一些条条框框里思考问题。”

    林森:“简单地说,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共识是:文明最初发源于中东地区肥沃的新月形地带。”

    高雅雯:“不错,历史教科书上都这么说。文明发源于公元前4000年之后,在最早的真正文明[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出现时达到一个顶点,时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随后出现的文明,崛起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

    林森:“在人们的头脑中,由于历史教科书的作用,人们始终认为:在旧世界,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在新世界,自公元前大约1500年以来],文明稳定‘演进’,变得愈来愈复杂,精致和丰富。”

    高雅雯:“人们还普遍认为:大约1500年后,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南北美洲,才独立地发展出一个文明。”

    正在闭目思索的活佛,终于说话了:“若按现代人的说法:因此,相对于今天的人类文明,所有古代文明[以及他们的各种成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