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前言 (第1/2页)
空巢夫妻的充实生活 一般家庭,子女长大成人、上大学、参加工作或结婚后从父母身边分离出去,其父母就叫做“空巢夫妻”。 12岁的儿子S考上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住上了大学生一样的集体宿舍。从此,我俩就开始思考,我们以及像我们一样“空巢”的父母,将怎样度过此后漫长的生活呢? 记得2010年10月10日《楚天都市报》刊登了一则社会新闻《南京38岁宅男,守电脑过15年》。次日,我俩用笔名“笑秋”在《楚天都市报》发表了一篇“楚天时评”《空巢夫妻与宅男宅女》: 我联想到近来常见诸报端的,一方面是“空巢”夫妻或老人因儿女离家突显寂寞、空虚而多有心理病患,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成为“啃老族”,因此颇有感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讲道:“英国心理学女博士写有一本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书的开头有一段非常好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回过头来,再看南京的这对高知老夫妻,他们养育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儿子,却让他在大学毕业工作了之后,因为“网瘾”丢了饭碗,仍然留他“宅”在家中“啃老”,以致一啃“啃”了15年,至今不能断“奶”,归根究底,除了这宅男是在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和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不敢承担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之外,也离不开这对高知老夫妻的错爱。错就错在,当儿子应独自“放飞”而没有“放飞”时,不该“心疼”地容许他还“宅”在“巢”里,而应该“毫不留情”地将他赶出“巢”去。现如今,这南京“宅男”对他的父母来说,不谈“孝敬父母”,更不谈“养儿防老”,反倒成了“养儿养儿,我总是你的儿,你总得养”。78岁的老人啊,还得为养儿cao心,想想都令人寒心,以至愤愤不平! 特别提醒年轻的父母,我们今日的精心“筑巢”,不就是为了日后的“放飞”和“空巢”吗?如果我们做到了时刻为孩子的适时“放飞”而欢呼,也就不会有南京高知老夫妻15年来不得不继续“抱窝”的悲愁了。 发此文时,正是儿子入学武汉大学1个多月,同时也是他报名新加坡奖学金SM3项目(详细注解,见本书的附录一)考前的一周。 2015年11月17日,我俩不约而同地看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孩子上大学家长陪读:中年夫妻掀分居新**》,说的是有些60后、70后中年夫妻,无法适应孩子上大学带来的痛苦和失落,宁可分居,也要一路跟随孩子去陪读;他们甚至不管孩子领不领情,仍一意孤行地以自己的方式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就像孩子还在幼儿时期一样,以至于有的孩子受不了这般密不透风的爱而想逃脱,有的气愤至极时还说出“整个大学都被父母毁了”的无情话语。 如果说,南京38岁宅男代表的是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啃老一族离不开走向衰老的父母;那么,如今跟随孩子上大学陪读的60后、70后分居夫妻,则是“空巢”父母不愿放手成年孩子的独立成长与自我实现。 时隔5年的这两篇报道,刚好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好好分离导致亲子关系走向极端的两个特例,反映的却是同一个问题:父母没能“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家庭生活重回夫妻相伴,尽情享受空巢后自由自在的快乐,而是将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或者说,作为父母,空巢后的心理还没有及时调整到“夫妻关系至上”的正常状态。殊不知,这样既妨碍了孩子的自我成长,又影响了空巢夫妻的固有深情,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苦不堪言、得不偿失。只有让夫妻关系居于首位,才能让家庭和谐,皆大欢喜。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父母之爱,就是与孩子逐渐分离的过程。其实,父母与孩子只是彼此人生的过客,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让孩子在该离开时顺利地离开,就像自己曾在父母面前做儿女一样。夫妻相伴,在人的一生中时间是最长的,空巢之后,自己与相濡以沫的伴侣不仅不能分居,而且要迅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