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5) (第4/5页)
读。我们这些老生有接待新生的任务,我没想到在这次迎接新生之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月末的一天,我到学校国际科报到。那时国际科还没有搬家,学校中央栋还未建成。吉田先生要我帮忙接待一下中国留学生。 上午,来的中国留学生不多。一位来报到的新男生,站在一旁询问Softbank手机业务。可能是我好奇的眼神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静静地看了我一眼,表情拘谨,穿着朴素,虽然戴着眼镜,但眼神非常清澈。 我礼貌地与他打招呼;“你好,你是从中国来的交换留学生吗?” 他愣了一下说:“哦,不是,我是新加坡的大学的。” 我好奇地问:“你是新加坡人?” 他笑着说“我是中国人。” 我接着问:“你是从国内去新加坡读书,现在来日本的交换生?” 他点了点头,说:“嗯,是的。” 此时,和他一起来的同学,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男生,一位东北师范大学来的男生,说笑着走过来。 他话语不多,我不知道他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我原来认识的交换生大多是研究生,与我年纪相仿。交流中得知,东北师范大学来的交换生与我同龄,他和来自马来西亚的交换生都是九零后。 学校规定我们要服务好新生,为新生分忧解难。我回复他们的咨询内容时,顺便留下了我的手机号码。 他站在旁边,简洁地说:“你再说一遍手机号码!” 我对他重复了一遍我的手机号码。 短暂的沉默了一会儿,他没有问我姓甚名谁,也不说他姓甚名谁。 我只好拿着手机打开未接来电信号,点在名字空处,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沉静地说“S。” 我主动告诉他:“我叫Q!” 然后,两人平静地一笑,各忙各的事儿。 第一次与S见面,平凡简单,却难以忘怀! 樱花的花期只有短暂的一周。 樱花尾期,花瓣坠落犹如飘零白雪,美丽却令人怜惜。此时的校园,没有以前那么纷繁热闹。 开学的日子很快过去了,新学期步入了正轨。生活犹如往常,紧张而又有节律。每周除了功课,晚上还不定期地抽出四天时间去打工。虽然忙碌,倒也非常规律。
我很享受这种留学生活,S大学的环境优美,也很宁静舒服,让人沉浸其中思考感受,没有人打扰你的学习与生活,费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而又不慌乱。感觉落寞了,可以去新宿、池袋等地领略城市的热闹,享受琳琅满目的物品与美食带来的享受。 时间在安宁中变得缓慢,却又在忙碌中变得加快,转眼5月份来临。 今天早晨,赶往教室上课,在电梯间听到有人叫我,“学姐!” 我回头发现,在几个金发碧眼同学的身后,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模样的男孩向我打招呼。 我随口回答:“哦,早上好!” “早上好,好久不见你啊!” 我突然想起来了,他是那个来自新加坡大学的男生。 “你好,好久不见!最近还好吗?”我回答。 “嗯,挺好的。” 他的声音不像上次见面那么拘谨,欢快了许多。 电梯抵达教学楼层,我向她挥手告别:“我先离开了,再见!” 当天晚上,手机收到line传来一条信息:“你好,学姐,没打扰到你吧?S” 我当即回复:“没关系,不用叫我学姐,叫名字就好,有什么事吗?” S回答:“就是想请问你日本都有哪些好玩的?” 我建议了一些好玩的地方。 在聊天过程中,我无意间提到了新海诚的。我说在新宿的时候那里的车站还是片中的那个样子,我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包括里面的音乐。我说,我都用里面的原画当桌面。我说,我很想把片中的地方原景都走一遍,甚至去一趟鹿儿岛。 他说,他也很喜欢,已经看过了五遍,他也很想去看看那些原景。他说,他也用原画当桌面,经常听着里面的曲子入睡。 我诧异他喜欢如此感性的东西,说明他朴素宁静的内心里细腻而丰富。基于这一点,我愿意和他聊天。 他问我:“明天中午能和你一起吃饭吗?” 我回复说:“好的,明天下午我没有课,正好给你当校园的导游。” 第二天中午下课,餐厅食堂推出优惠,一份咖喱只有100円。 我俩坐下开始边吃边聊,不知不觉5个小时过去了,我有点头晕脑胀,口干舌燥,却酣畅淋漓。 我很久没有这样和一个陌生人畅聊,也很久没有用汉语交流得这么愉悦。 5个小时,我俩聊了很多,在中国各自家乡的童年少年,求学经历,娱乐方式,待事态度…… 聊天时比较有趣,我说话的时候,他会安静与专注地听。他说话的时候,不是单纯应和,他有自己的故事和见解,言语非常诚实。他的一些小表情和小动作,让我感觉他不再那么朴素和沉静。他说话有理有据,分析问题喜欢娓娓道来,思维讲究逻辑。哪怕与我有分歧,也心平气和的,很有耐心,有着超越年龄的谦逊踏实,不浮躁不骄傲,清晰的自我定位。 5个小时聊天过后,发现我俩竟有很多共同爱好。我对这个小师弟了解增多,兴趣也增多了。 因为他显然是个有想法的人。我喜欢交朋友,尤其喜欢与外貌俊郎沉稳,内内心极有故事可探究的人交往,可以从这样的人身上学习很多东西,他们不是靠表现来丰富性格和内涵,而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有时候越沉稳的人,不浮夸不造作,那么他一定是具备一定的能力,或者有着与众不容的内容,值得探究和分析。就像一口井,越挖越深,像一本书,越读越有趣,而不是让人一眼见底、半碗水的量、一句话的结局。 所以与S聊天过后,我慢慢拆除了贴给他的标签:“素”与“闷”的“九零后”。 聊天的结束,我说我给你当免费导游吧,学校在东京的地盘很大,有些地方特别美。 我带他去了本部栋、文学池,看了周樱,讲了中国建国第一批留日学生的故事。 围绕学校游览了一大圈,我才知道了他的真实年龄,1991年底出生。顿时我感觉我整个人都不踏实了。虽然仅我比他大不到两岁,但是八零和九零在我心中就像有一道鸿沟。 我有一个同龄但小我半岁的表弟。还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