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暗暗诏狱 (第2/2页)
敢问小兄弟姓字?” 卢象升一揖道:“晚生卢象升,草字介瞻。”心道,竟在此遇到汪文言,都说他是东林智囊,不知他能否助我脱困。 汪文言听说他叫卢象升,说道:“你与南直隶应天府卢国霖员外可有亲源?” “前辈所言正是家父。” “啊,原来是恩公之子!想不到你已经长这么大了!”汪文言的思绪一下跳跃到几十年前他没发迹时。 汪文言南直隶人。他的官场生涯,是从监狱开始的,那时候,他是监狱的看守。作为一名优秀的看守,他忠实履行了守护监狱,训斥犯人,收取贿赂、拿黑钱的职责。由于业务干得相当不错,在上级(收过钱的)和同僚(都是同伙)的一致推荐下,他进入了县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开展自己的光辉事业。值得表扬的是,此人虽然长期和流氓地痞打交道,不光彩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为人还是很不错的,挣的黑钱大多用于接济朋友。也就是这时他认识了仗义疏财的卢国霖,两人一见如故,(一个会挣给干净钱,一个会挣黑钱)那时卢国霖感觉汪文言是个走偏门的怪才。不巧的是汪文言后来收黑钱的事儿,被分赃不均的同伙捅到了上面,汪文言被押,卢国霖倾力保他出来,南京是不能呆了,就资助他去了京城。 可是来到京城的汪先生才发现,自己一无学历,二无来历,档次太低,压根就没人搭理他。无奈之下,他只好用卢国霖给他的钱,去捐了个监生,不知找了谁的门路,还混进了太学。 这可就真了不得了,汪先生当即拿出当年跑江湖的手段,上下打点,四面逢源,短短几月,上至六部官员,下到穷学生,他都混熟了,没混熟的,也混个脸熟。 一时之间,汪文言从县里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京城的风云人物。
舆论造势差不多后,机会主义者汪文言就开始了他的压宝环节,他把最大的宝压在了一个当时没有一个人看好的人身上——王安。 王安是太子朱常洛的贴身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搭理他。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王安很喜欢汪文言。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交王安,只是想赌一把。一年后,他赌赢了。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 继杨涟之后,东林党的几位领导,大学士刘一璟、韩旷、尚书周嘉谟、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就这样,汪文言加深了与东林党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东林党的一员…… 后来通过汪文言,东林党成功搞垮三党。汪文言也正式成为了东林党的一员智将。 但这位智将本就是个老油条,除东林党外,跟三党也很熟。后来三党垮了,他跟阉党中的许多人关系也很铁,经常来回倒腾事儿,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底子实在太不干净。王安死后,他被阉党盯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下诏狱。 那次入狱不久,他竟然出狱了。他到底是怎么出狱的,没有人知道,反正是出来了,成功自救,魏公公也毫无反应,后台王安都没有办到的事情,他办到了。 和卢象升一样,诏狱里没人为难他。 汪文言眼中闪现出追忆昔日恩情的暖意,然后恢复了他惯有的商人般的微笑,“贤侄暂且在这委屈几日,为叔自有计较。” 汪文言又和卢象升扯了些国事家事,让卢象升对目前的局势有所了解。 次日清晨,一名狱吏走进来喊道:“汪文言,你可以走了!” 竟然再次出狱!要知道汪文言虽然名气大,但他并无任何官职,不过一介布衣,竟然二出诏狱,这令卢象升对他的手腕倍感惊讶。 汪文言道:“贤侄,等我好消息吧!”遂神秘地看了一眼卢象升后,便走出了狱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