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拜年 (第1/2页)
“拜年啦!新年快乐。”松松对村里人说道。“拜年啦!新年快乐。”同村人回应道。从什么时候起,松松也喜欢这种拜年的感觉,每到过年的时候,松松都能把自己压抑许久的情感排泄干净。新年新气象。 春节,俗称“新年”、“过年”,在中国是汉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新加坡、韩国、越南等也是法定假日,并越来越具有世界影响。它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时机,承载着深重的传统,凝聚着浓厚的感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过年”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春节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除夕之夜,阖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习惯上称“团年”。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有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地点变了,nongnong的血缘亲情不变。 “拜年”是体现晚辈对长者尊敬的一个礼节,也是辞旧岁迎新年的表达形式。每年一次的拜年礼仪,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拜年是欢乐喜庆的象征。民间讲究“冤家宜解不宜结”,即使平时有过矛盾和隔阂的人家,也要相互拜年,尽释前嫌。传统的拜年活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加强友谊和感情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 春节是聚会的良机,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时刻,亲友相聚,其乐融融。人们越来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华人更多地走向世界,而春节是联络全球华人感情的最好时机,这也是身份认同的表现。也有一些外国人到中国感受“年味”,体验“过年”的滋味。 “过年”的主要内容,一是喜庆,二是祭祀。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进中,大型的祭祀活动、祭祀时间逐渐被礼仪化、节日化,也表现出人性化、理性化。古代注重祭祀仪式、祭典,现代则以欢庆仪式、活动为主。春节承载了浓厚的传统,集中展示了民俗的风味和魅力。传统习俗千百年相传,包括祭祀、礼俗、饮食、服装、交往、祝福、祈愿等方面,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在现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蕴,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精神文化内涵。 就政治文化意义而言,春节代表着祥和、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在春节前后下基层,走访、慰问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科研人员、公安干警、解放军官兵等,给贫困家庭送温暖,表达中央的关怀,共庆新春佳节。春节期间,总有一些人需要坚守工作岗位,而不能与家人团圆,这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集体过年(如军营、工地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达新年问候和祝福,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经济文化来看,由于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把春节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带动了许多商品的消费,包括歌舞表演、书法绘画以及民间的彩扎业、鞭炮业、香烛业、剪纸彩画业等,特别是跟饮食相关的行业更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每年春节“黄金周”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独特景象。 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从社会生态来看,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nongnong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内心的和谐。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春节期间成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机短信频发,不乏原创性作品,洋溢着文采和生活哲理;电话、互联网连接着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视电话、网络拜年成为新的联系沟通方式,这是现代高技术和信息社会带来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即时通达,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满欢声笑语,增强感情交流,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新景观。 春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意蕴。许多民俗活动都有强烈的感情和精神寄托,在相沿成习的礼俗和仪式背后,内蕴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展现着民族凝聚力。这一时刻显得如此隆重——鞭炮声声,代表辞旧迎新;守岁压岁,寄托着殷切的希望。热烈的贺岁礼仪,不仅巩固了家族伦理关系,增进了家人的亲情,凝聚了人们的感情,而且使社会关系得到调整。在中国,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它包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