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兵的故事_第五十七章 幻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幻想 (第2/5页)

容颜,赏其秀美幽姿。无缘之客,纵是跋涉山水,行至穷途,亦不能见其芳容。

    后来,兰流于世俗,得见于寻常巷陌,市井人家。从寂寞山林,迁至百姓宅院,学着与这世间相处,倒也从容如风,不与百花争色。多年来,世人爱兰,将其移栽盆中,细心料理,或置于亭台,设于园内,供客观赏。兰不娇媚,不世故,零落红尘,仍带着不经世事的飘逸和优雅。

    你情深若许,她淡然如初。你以为一旦别后,山长水阔再难重逢,谁知她却在人生必经的路口,悄然独立,低眉含笑。兰花以最简单的姿态,于人间安门落户,又总不似烟火中的草木。她无意光阴枯荣,倦看人世消长,你对她袒露心迹,絮说旧事,她心意阑珊,清淡无言。

    孔子爱兰,寄情于兰草,以兰的风雅自持,修养心性。他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花中君子,内敛高洁,纯和幽远。深山空谷中,斜阳夕照下,自有一段风流况味,耐人追忆。

    勾践种兰,于渚山上,遍植兰草。明万历年间《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想来兰草的遗世空寂,令勾践学会了隐忍安静。他十年卧薪尝胆,假装五蕴清静,非凡人所能做到。当他挥袖征伐,三千越甲吞吴,收复河山,涅槃重生。坐上王位的勾践,是否还记得渚山上,那宠辱不惊的兰草?

    屈原佩兰,是为了自喻高洁的情cao。人间草木无数,他以兰为挚友,认兰作知音。他在《离sao》、《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写到自己如何爱兰、种兰、佩兰。“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山河瘦,世情薄,幸有兰蕙,伴他放逐天涯,免去一人汨罗江畔,独自沉吟。

    郑板桥画兰,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心系天下农人,将真情著以笔墨,诗画一体。他说:“凡吾画兰、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如此高尚襟怀,使得他的画作更加生动逼真。“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不知道,有一天那采兰佩兰的美人,能不能从画里走出来,伴他坐饮到中宵?

    古琴曲《幽兰cao》传为孔子所作,他称兰为王者之香,虽隐居幽谷,仍清芬怡人。兰花有如孔子的人生写照,以达观平和的处世之态,面对风霜雨雪。唐代诗人韩愈亦作过一首《幽兰cao》,以唱和孔子。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淡淡琴音,似见幽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纤柔的叶,娇嫩的朵,清雅飘逸。兰之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唯有君子,将其采摘佩戴,爱不释手她的美。

    唐代李白有诗吟:“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道出了兰蕙内敛含蓄的优雅气质,若他一生飘萍踪迹,终不改当日情怀。“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直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王勃的兰,亦是隐于山间,不与城外桃李争华年。万物昌盛有序,她自安于宿命。

    苏轼诗云:“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青丹写真色,欲补离sao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东坡居士的春兰美人,如今只能在梦里才得以倾心相识。这一生,他有三位兰草知己,陪他煮雨说禅,共苦同甘。到后来,虽各自离散,红颜成白骨,却也是他的造化。

    宋代的兰艺为鼎盛时期,许多书籍对兰有过描述记载。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芷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明清两代,兰花品种增多,昔日幽谷的兰,被移植庭园,成了众生观赏之花木。

    兰可入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兰草,气味辛、平、甘、无毒。”“其气清香、生津止渴,润肌rou,治消渴胆瘅。”兰花亦可助茶,采摘春兰洗净晒干,煮茶时放几朵于杯中,美丽非凡,清芬绝代。

    兰花品种日益渐多,主要有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春剑、莲瓣兰七大类。供人观赏的园艺品种,更有百千,万般姿态,只待惜花之人呵护终老。她虽不居深谷,却依旧纤枝柔软,神情悠然。

    人间风物,皆有灵性。每个人的前世,都是一株草木,今生你钟情的,必是前世的自己。兰在我心中,如她于世间的姿态,浓淡相宜,聚散由心。她不曾惊艳于我,却伴我走过青丝韶华。

    月下幽兰,芬芳遗世。我喜爱她,爱她的柔情素心,亦爱她的春水清颜。

    翠竹

    暮春时节,满城飞花,醉舞红尘,却也飘零无依。唯翠竹独姿于庭院,静处于山林,由来不惧四季更迭,岁月相催。光阴迟暮,流年推杯换盏,竹从遥远的秦汉,魏晋飘然而来,一袭翠衣,不改清俊风骨。

    陌上客,缓缓归。有人倚着柴门,看尽人间芳菲;有人听雨楼台,追忆风华年少。有人打马天涯,萍踪浪迹;有人迷途知返,安身立命。静水深流的时光,不肯让步,你看似潇洒轻逸,玉润朱颜,转瞬便鸡皮鹤发,伛偻嶙峋。

    此刻,远山如黛,翠竹萧萧,几点疏淡的笔墨,描摹意味深长的人生。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晴耕雨读,观鱼听鸟,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春景最是虚实相生,看似姹紫嫣红,喧闹无比,却又繁花疏落,饮尽孤独。

    儿时在乡间长大,记忆中的竹遍植山野,肆意生长,随处可见。它大气、清朗、洁净、有序。折竹为食,削竹为笛,伐竹为舟,砍竹为薪,如今被视作风雅之事,那时太过寻常。后来,迁徙都市,偶见邻家庭院栽种几竿修竹,倍加珍视。原来竹不喜人流如织,只爱隐隐青山,悠悠绿水。

    万物无常,没有谁可以孤标傲世,永远浑然天成。读罢几卷诗词文章,觉得竹应该像一个虚怀若谷的高士,带着几许禅道的意味,明净透彻,洞悉世事。然而它遗落红尘,做俗世雅客,同样从容旷达,淡泊高远。它质朴清白,洒脱飘逸,自古以来赢得世人喜爱。

    佛教里有个竹园精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迦兰陀长者所有,以盛产竹之故,名为迦兰陀竹园。释尊经常住在此处说法,那儿的竹,也沾了佛的性灵和善怀,清醒与慈悲。

    王徽之爱竹。《晋书》载:“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叹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为逃避司马氏和曹氏的政权争斗,常聚于竹林之下,饮酒纵歌、肆意清谈,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寄情于山水,追求清静无为的散淡生活。嵇康抚琴,阮籍、刘伶等人有纵饮千杯,醉死便埋的放达与佯狂。

    那是一段美好的光阴,饮宴游乐,畅然释怀。倘若放下执念,山水竹林便是他们此生的归宿。每个人,都可以遵循自然规律老去,葬于山林,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