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离乡 (第2/2页)
三达叔和周立完全不知孔老先生在讲什么,只听到有朝庭、庙堂什么的感觉十分高深历害的样子。 周立恭维说道:“孔先生大才,假如孔先生在朝庭当大官,我们老百姓就有福啦!” 孔老夫子,一捋胡子,淡然说道:“主上圣明,我辈自当出仕辅佐,济苍生,安黎元; 主上糊涂,不敬圣贤,敬鬼神,我辈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或在江河之间乘一叶孤舟,或在山野林泉之中梅妻鹤子。 老夫生性不喜水,故就在此逍遥自在” 周云一听,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重一瞬间却淡了不少,将酒杯一放,差点来句:你大爷的,你这不是净扯顺风旗嘛,不是说[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相],真正有能力之人,越是世道艰难,百姓凄苦之时,越要迎难而上啊! 倘若个个有能力之人,都抱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想法,那底层百姓可怎么活! “周公子,老朽敬你一杯”,孔老夫子,见周云像似在回味自己那段话,心里略有些得意,那段话貌似他清高不愿在官场随波逐波。 其实事实是他从弱冠之年考到不惑之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做了塾师。 周云端起酒杯,同孔老夫子一碰杯,心底寻思,这老夫子有消极避世的思想,我这周家村都指着读书来光宗耀祖改变命运,可不能由着他乱教!不过老夫子年纪不小,又以经在这作了几年塾师,也不能直接指责他,以免在本村儿童心中起了老师也可欺的想法! 斟酌一翻后周云说道:“孔老先生,您是文雅高士,不贪名,不图利。 这份淡泊超然的心态我等凡夫俗子学不来,圣人曾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只您这种人,才能在大山中感悟到圣人品德里的宽容仁厚,不役于物。” 孔老夫子一听周云这话,心中大喜,脸上又故作淡然,但到底城府不深,那丝喜意连周立都能看出,这时,周云又说:
”我周氏弟子,多愚钝之辈,世居山野,代代均是生活艰辛,少有识字之人,这连绵群山便像似牢笼一般,困住人的脚步,禁固人的思想。 今日先生在此讲学,是我周氏弟子大幸,我望后辈不求能像先生一般,成为高人贤士,也不奢求能金榜题名,闻达天下。 只愿我周氏弟子经先生教诲后,能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人的一生本应该有多种选择,等他们成年之后,他们可以选择走出这大山,他们有安生立命本事。 或为仕,或为商,或为工,能有选择的机会,去选择他们喜欢的职业,去过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只能选择终身困守在这井底,被迫谋生,劳禄一世。” 许老夫子表情凝重,怔怔看了眼周云,沉吟之后,郑重说道:“周公子有心!老夫自当用心执教,不负公子所托” 周云倒了杯酒,双手捧上,说道: “穷乡僻壤,学风不倡,不少人都想着娃到了七八岁便能帮着干活,这般条件,先生教导不易,我打算捐资开田,进行补贴,若是哪家子弟能中秀才,更要加以褒奖。” 许老夫子神色严谨赞道,“周公子此举定能福佑子孙” 人从来都是俱有多面性,周云坏事干了不少,并不是善良之辈,但对故乡故人还是留下份善缘,他天资不低,若那晚并未遇匪,那他在老夫人的影响之下,多半会是当世名儒。 造化际遇,走上了仙途,又受阴风四鬼影响,学得一肚子坏水,再没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想法,但他却希望儒家的学识能改变周家村后人贫苦。 第二日,村头的祠堂内,周云硊在蒲团上,手拿线香。 三达叔站一旁,声若洪钟般在敬神,说的话大意为:“周氏子孙周云,流落在外,今日平安归家,多亏祖宗在冥冥中护持,今特来奉上祭品拜祭祖宗。” 周云对着父母灵位九叩首。 为人子最心酸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祭祀完成后,那些祭品,茶、酒、白饭、生果、年糕、和斋菜都分给村中有小孩的人家,周云也不吝啬将。 故土难离,魂牵梦绕,可真正回了周家村,周云却发现自己和这里以是格格不入,只在村中逗留数日,便启程离去。 以其今日能力和角度,再看周家村的乡亲,只觉着这里的人们便如天地间的蝼蚁一般。 这想法并不是岐视,而是悲悯之心,为他们辛苦而同情。 周家村内虽再无至亲之人,周云仍是给村里留下二千两银子,用来开荒筑田和奖励品学皆优的学子。 他这义举还真影响了不少周氏后人,数十年后周家村真出了个状元,寒门贵子被传唱天下,教育和书籍果真是斩断穷根的利剑! 离别之时,村中老少送行,周云再回着一看眼村中众人,这一眼也是最后一眼。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自今之后仙凡两别,仙道飘渺,周云心知这一去,即便是有机会再回周家村,那时也是物是人非,今日所见之人还在不在世都很难说。 周云望向群山将这故土深深印在心底,脸上露出坚毅之色,一转身抽马离去。 送行人群中,三达叔抱着个两岁左右的幼娃,对着周云远去的背影对幼娃说道:“狗娃,你长大后,要好好念书,要像四少爷一般,出人头地” PS:感谢「初逢仗剑行」的推荐票,祝兄台2017四季发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