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剑蛮巫_第一百一十八章 了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了解 (第2/2页)

难得的人才,但是刘方是个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将领,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邓璞倒是出身地方士族,因受到另一豪强迫害落草为寇,手底下有百十号昔日门客的班底,但是隆北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后夷最为落后的地区,邓璞的门客放在渭州这个大舞台上未免上不得台面;隆北起义军其余的首领么,似乎就是一些打家劫舍、作jianian犯科的主儿,杀人越货、强jianian妇女直如家常便事,若非东东儿将他们收服之后加以约束,易锋寒遇到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民除害。

    不过随着易锋寒的本次游历,他对东东儿的好感直线上升,先不说后夷掌控下的郡县赈灾不力、民不聊生,东东儿治下却能饥而不死、顽强发展,光以治国方略而论,东东儿似乎自身也觉察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广招贤能,不问身份来历,文以良策进爵,武以战绩论功,一时之间,吸引了许多隆北、北宸甚至陇川等地的人才。须知后夷建国多年,朝廷上下结党甚为严重,四大采邑的官员聘任固然是掌握在四大千户侯的手中,君主统管的四郡之中,八大百户拥有绝大势力,朝中重臣也在各地安插亲族嫡系,没有关系背景的人很难获得一官半职,渭州民间存在着大量不得志的士人、武士,如今东东儿不论亲疏、唯才是举,正是他们一展抱负的机会,虽然追随叛军、前途未卜,但是身处乱世,以生死一搏富贵的大有人在。

    易锋寒靠着大树,目光悠悠的飘向远方的泰城,思量着是否要找个机会与东东儿一晤?又或是先折返易水郡,看看分明岛覆灭、天皇刀到手之后的商山君如何对待自己再作计较?

    泰城位于隆北郡中部,是个不大不小的城市,由于隆北郡土地贫瘠、矿产不多,向来都不是渭州政权关注的重点,泰城也不例外,一直缺乏足够的发展,经济衰弊得很,不过如今的泰城却俨然一副繁荣的景象,由于隆北起义军的总部设置于斯,该城不断有流民涌入不说,数之不尽的浪荡武士、失意士人,也纷纷来到这里寻求出路,人口之多已经超过了隆北郡首府北安。

    东东儿如今已经掌控了了隆北、北宸二郡,按理说应该以这两个郡的历史名城为都,因为能够成为历史名城的地方,要么是经济枢纽,这种地方交通便利、商贸鼎盛、人口众多、粮食充足,利于发展壮大、屯粮扩军,要么是军事重镇,这种地方城池坚固、厚垒深壑,面临战事只要指挥得当、储备充足,几乎可谓立于不败之地。与那些名城相比,泰城未免显得过于平庸,城不高、池不深、人口少、出产薄、道路窄、商贾稀,作为都城可谓一无是处,唯一的优点就是背倚钢岭,那是陇北起义军昔日盘踞的根据地,茂林千里、山谷幽幽、洞xue密布,加上盛产凶禽猛兽,环境十分险恶,即便是当地土著也只是在山岭外围打猎烧炭过活,甚少深入山中,除了被逼无奈、悍不畏死的土匪,根本没有人熟悉钢岭的地理,这也是后夷屡屡围剿东东儿一党无功而返的最大原因。

    在外人的眼里,东东儿以泰城为中心,就是为自己留后路,他在钢岭经营多年,狡兔三窟,分散储存了大量的粮食甲兵,万一兵败,只要往钢岭的深山里一躲,休养生息几年,又可以卷土重来。这种观点不仅仅是民间老百姓的看法,后夷朝廷上也多此论,毫无疑问,这也让后夷君臣把东东儿的威胁轻看了许多。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性命,舍弃发展壮大的机会,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见,现在后夷乱成一团,对于剿灭隆北起义军有心无力,但是后夷一方始终还是掌握着超过渭州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是比较富饶的地区,从长远来看,以隆北、北宸二郡为基地的隆北起义军,在发展潜力和速度上肯定是比不上后夷朝廷的,东东儿要想夺取天下,唯一的机会就是乘着后夷缺粮少钱、兵力衰竭的机会,动员所有力量,进攻再进攻,占据更多更富饶的土地,改变人力和物力的资源对比。可是东东儿立足泰城,就失去了这一可能性,泰城既无法募集足够的兵员,又没有足够的粮草军械,偏狭的位置制造出招揽人才的屏障,糟糕的道路状况使得后勤补给也成为难题,从长远说,缺乏发展潜力,从眼前说,根本无力支撑隆北起义军远征作战,刘方、邓璞两部如今进退两难的窘况就是明证。

    但是对于易锋寒而言,他对于这个观点已经嗤之以鼻,因为他在这里待了三天,对于泰城的情况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能不说,东东儿在组织人员大搞基础建设方面是把好手,大批流民涌入泰城,固然带来了供给压力,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力,为了取得微薄的定额粮食,这些流民被调动起来拓宽道路、建设城防、修建公有的各类超大型作坊,随后各种有技能傍身的工匠被安置在这些作坊之中,待遇稍高于普通劳力,产品则尽归起义军所有,然后根据居民的需要将民用物资下发下去,尤其是新来流民迫切需要的农具之类,另外,由于东东儿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的措施,比如开垦荒地的人不但可以拥有开垦出来的田产,相关配套的挖渠引水、提供农肥等工作由军队完成,原本贫苦无依的流民们不但有了活下来的机会,也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焕发出了极大的垦荒热情,很多人每天白天修路,晚上带着老婆孩子烧林开田,加上军队组织起来开垦军田,原本荒芜一片的泰城郊外现在麦浪如涛、桑麻丛生。

    原来泰城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过于贫瘠,有了起义军供应的肥料,这种情况好转了很多,虽然谈不上多么肥沃,在原有产量的基础上翻上两番却是轻而易举。易锋寒开始颇感惊讶,为什么东东儿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凭空造出肥料,查探之下,望着起义军严加封锁的所谓公墓,却只能悠悠一叹,这次席卷整个渭州的饥荒,亡者盈野,很多村子都死光死绝,如此众多而无人管的尸首由公家统一安葬无可厚非,统一处理也无可厚非,只不过从小接受入土为安教育的易锋寒心里面总有些不舒服。

    就这样,经过东东儿的励精图治,无论交通、农业、工业还是人口,泰城在极短时间内已经拥有了超过北安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泰城本是一个极其穷困的地方,朝廷除了收税,八辈子也想不起这里,当地人也好,外来人也好,眼睁睁的看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对于创造这一奇迹的东东儿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情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