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定计谋知秋完婚(上) (第2/2页)
“怎么?你见过?”李若冰问。 “见过。但现在不在我这里。”云郎道。 “莫非让他们给拿走了?”李若冰失声问。 云郎点点头。李若冰久久没说话。他用手砸了下桌子,仰天长叹道:“莫非这就是天意,难道天要亡我大宋。” “不就是一封书信,至于吗?”南宫皎月不屑地道。 “事已至此,我只有把整个事情说出来,咱们共同努力了。”李若冰走到门外,四下看了看,没人。他关好门,想想了道:“事情要从景德元年说起,契丹人入侵我大宋,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持出师。真宗亲自上阵,双方对峙于云渊。后来,双方互有退让,签订了云渊之盟。结盟之后,朝廷中依丁谓,王欣若为首的jianian臣不时向真宗吹风,说寇准出战实存私心。他是把真宗当筹码,同契丹人下的赌局。赢了不仅能巩固他的相位,还能名留千古。输了与他也没有太大干系。倒是皇帝本身,胜负都无益处。真宗龙颜大怒,罢免了寇准的相位。” “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寇准是否是拿着皇帝的命来赌博,当事人更有说服力,但寇准懒得开口,后人也只凭推测。对于这件事情,老夫一直保留中庸意见,直到听说富山殷德这个人,武功高超,于万人中取敌首级。寇准要此人常在真宗身边,自是考虑到一旦兵败,由他保护皇帝安危。” “或许多年后,真宗皇帝意识到自己对寇准的猜测没有来由。天禧三年,真宗又下令,又让寇准做了宰相。真宗后期,以丁谓,王钦若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真宗易信有此事,遂于泰山封禅。封禅之初,真宗就天书之事询问过寇准。或许是人到老了,顾虑一多,寇准没了年少时直谏。但他也怕后人说他昏庸,遂暗书书信一卷,真实地记载了封禅这事。你们所看到的那卷书信就是寇准的亲笔。”
“现在,我在说为何襄阳王为何要得到那卷书信。说起襄阳王,咱们在批判的同时也有点怜悯。他的祖上是太祖皇帝。所以,他这一支对于太宗皇帝的子孙为王始终不瞒。现在的襄阳王赵先平是个城府极深的谋略家。暗他的计划,就是要大宋同辽国打起来,他来一个渔翁得利。为了挑拨这次干戈,他是煞费苦心。最后,虽然说得大辽皇帝有些动心。但他还有最后的顾虑。因为在辽国,天授神权这件事看得很重。当年真宗封禅之事传到契丹人哪里,他们认为大宋立国是老天爷的意思,所以从思想上有些害怕。这也是这么多年宋辽两国相安无事的一方面原因。” “为了打消契丹人最后的顾虑,赵先平只有找证据证明当年的天降天书是真宗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之事。这就是他们为何要得到那卷书信的原因了。因为那卷书信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事情,如果把书信交到契丹人手里,宋辽之间的战争就快要开始了。” “原是这样。”云郎道,“当时富山殷德叮嘱我一定要藏好书信,实在不行,可以烧掉。原来他是有这方面的担心。” “现在书信在赵德志手里。咱们要在那个契丹人拿到书信之前把书信多回来。”叶知秋道。 “事情已经过去几日,我想赵德志已经回襄阳王府了。”李若冰道。 “那我们就去襄阳王府把书信偷回来。”云郎道。 “偷是要偷。在偷之前咱们要把事情计划一下,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李若冰道。 “大人有何打算?”叶知秋问。 李若冰从桌子上拿起一张纸,道:“这是探子给我襄阳王府的地图。你们看,在王府后面有一个七窍玲珑塔,这个塔日夜有人保护。我想,这里应该是襄阳王府最安全的地方。赵先平一定会把书信放在玲珑塔里。” “玲珑塔有七层,他若是把书信放在最上面的那层,就等于下面六层设了六个机关。不要哪里的机关肯定很复杂。就是很简单,咱们要冲破六个机关,也要半天的时间。到时候王府里的侍卫早就把玲珑塔围起来。咱们就是拿到书信,也插翅难逃。”叶知秋道。 “叶公子说的是。”云郎道,“赵德志把书信盗走,他一定知道咱们还会去偷。或许他现在正派人守着玲珑塔,等着咱们进去。” “云公子分析的有道理。”李若冰道,“咱们在盗取书信之前,要弄出一点动静,好让他知道咱们现在的心思不在书信上,让他们放松警惕。” “大人有何高见?”叶知秋问。 “哈哈!叶公子,你今年有二十了吧?”李若冰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