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师万人 (第2/2页)
的途径。听了端木听雷指点,有拨云见日之感。紧接着问道:“然则具体该如何做?”端木听雷道:“有易、难两途,你选哪个?”李云泽道:“愿闻其详。”端木听雷道:“容易的好说,我给你找个师傅,你听他一路指点就是。”李云泽摇头:“晚辈已有师,另投他门不妥。”端木听雷早料到如此:“那就只好选难之一途了。既不能以一人为师,那就以万人为师。几万年来,云洲不知出了多少奇人异士,限于机缘和气运,虽然未得大道,但他们的对功法的理解对人体经络的探索寸长片善,只是太过于琐碎,散诸于浩如烟海的简牍典籍之间。你若有意,这是一个最佳的途径,积沙尘而成山丘,纳细流而成江河。博采前人之长,细细揣摩,好生参考,定然能创一片天地出来。不过,这也是一个水磨工夫,可能要数十年才能建功。”李云泽牢记于心:“多谢大伯指点。”端木听雷道:“谢个什么,指点你是我本分。对了,大伯这有本书,你拿去,一定要好好研读,把上面的本事学通学透。”李云泽大喜,端木听雷说得如此郑重,一定不是凡品。接过来一看,封面上的书名是,未有署名。约略一翻,竟然是一本算书。 李云泽满心以为是功法秘籍之类的,不由失望。端木听雷观他神色,郑重地道:“这是你一位前辈毕生心血,你要善视之。”李云泽心想,端木听雷两次叮嘱,以他的修为层次,如此在意,说明此书定然大有不凡。道:“大伯放心,我知道了。”端木听雷点了点头,又递过一物,李云泽双手接了。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东西,上面灵光闪动,入眼便知是一件等阶不低的灵器。然而其形状奇特,好似一座城池的模型。六边城墙,城内建筑一砖一瓦都纤毫毕现,制作极为精致。端木听雷道:“这也是他送你的,要你好生琢磨。好了,见你一面,大伯就安心了。咱们爷俩暂且分别。小子,大千世界,无上仙途,自己去闯吧。”李云泽总觉得端木听雷待他非同一般,话语之间总透露出和他师傅有很深的渊源。忽地想起梧城冒用他名头的事,细细把原委说了。端木听雷听罢,笑道:“本事不大,侠心却重。以后有多大能耐,管多大闲事,切不可逞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sao数百年。而今大伯的名号已是水流花落,时过境迁,知者无几了。”
看着端木听雷乘舟消逝于天际。李云泽既有不舍,又有前途明朗的兴奋。打算起下面的行程,当务之急要赶紧回家一趟看望双亲。方才问起端木听雷如今是何年月,已是涤尘子七千五百零二年八月,算起来离家已经六年有余了。最后一次寄信回家是在金泉城,一年半之前。这么长的时日没有音讯,双亲不知急成什么样子。沿着湖边向南走,大半日后,来到一座小城,先给父母寄了封飞信报平安。问明了路,购了一艘乌篷帆船,自己驾舟,航行南下。 一叶孤帆行在碧水上,初时还有些陶醉于日光水色,星辉月影。三日后,就枯燥无聊起来。李云泽心道,还是走陆路有意思,可以遇见不同的人,碰到不同的事,变换不同的心情。这天黄昏时分,西方极目之处出现了一个黑点,慢慢变大,是一艘大船航行在夕阳金波中。李云泽还是第一次遇见别的船只,不由有些欢跃。大船慢慢靠近,先有隐隐约约的乐声传来,琵琶主音,月琴应之,还有梆板击节。李云泽倾耳听之,乐声十分奇特,与古曲今声的乐理都不大相同,细思竟似山歌野调,只是经过了改良,清新可人。俄而歌声出,先一句念白:尽日不分天水色,兰舟当应放清歌。 歌词曰: 我自天上来,欲到人间看春秋。 染一点红尘,尝两杯新酒。 不知柴桑明月下,才子有几分风流。 只恐斜阳人去后,风花雪月,空挂帘钩。 山兮水兮,今我来游。 来时一片山中寂寞,归去愿得彩云盈袖。 曲词浅显易懂,又清淡可人。词中大意,仿佛世外之人,初入人世,不知人世之间烟火何如,是否如书中一般才子佳人,花好月圆。李云泽听了一遍,韵律已经记下,忍不住技痒,取箫和音而奏。一曲终了,大船已近前不远,方才唱歌的女子道:“茫茫碧涛之上,竟然有缘得遇琴友,可否移驾一谈。”舟内舱室之中,紫苏黄帐,桂椅兰窗,两个女郎邻座,一持琵琶,一持月琴,对面一个丫鬟手持梆板。三人中,李云泽倒认识两人,持月琴的是溪君,持梆板的是他的小丫鬟锦瑟。李云泽箫音传来,锦瑟就忍不住掀开窗帘往外看,看清吹箫的人竟然是李云泽,差点惊呼出声,转过头一脸惊讶的看着溪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