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青帝孙仲谋_第一百二十六章 张紘谏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六章 张紘谏言 (第1/2页)

    公元二零一年,十月冬,秣陵王宫。

    飘着浓郁古香的书房,红与黑构成的古朴色调,皆在夜色的掩盖下陷入沉寂。唯有书塌旁朱雀铜灯的烛钎上,奢侈地插满了蜡烛,将室内一小片地方照得通明。孙权独自一个人静立在书房内,看着书塌后屏风上辽阔的疆域地图,陷入了沉思之中。烛光照亮了他的半边脸,忽阴忽阳地在他脸上闪烁,一如他流动的内心,如水般变幻无形,不拘于物,不滞于形。

    “消息递出去了吗?”孙权忽然对着空气道。

    片刻的沉寂后,一个阴翳的声音忽然从光明背后的黑暗中传出,那片让人忽视的地方,不知何时,如鬼魅般,立着一个人,就见他恭谨地答道:“饵料已经洒下,儿郎们都严阵以待,正等着着鱼儿上钩。”

    闻言,孙权一阵沉默,良久方才叹了口气,哀声道:“如此,又不知将添多少杀戮,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那黑暗之中的人却是劝谏孙权,道:“主公仁慈,只是他们这些间谍,危害甚大,不仅盗取我国机密,更是有直接动摇国本的能力。昔日,先君就是被他们暗算而亡,以至于我江东险些就倾覆于旦夕之间。这样的人,主公又岂能因为一时之仁,而酿成悔恨终身的大错。”

    孙权摇了摇头,道:“伯魏,你是孤的老臣,随孤一路风雨走来,彼此都了解得很深。孤又岂会因一时之仁,而危及国家。若如此,岂不如同是损亲近之人,而善待外人。若果这样做,那才是最大的不仁。孤如今最大的疑虑,乃是孤眼光看得不够长远,行事用了不当之法,虽然解了眼下的祸端,却招来了长远的隐患。”

    孙伯魏听了,却道:“臣虽然鄙陋,但却得主公余荫,多读了几本书。臣记得一点,就是崇尚道德的孔夫子,也不曾提过以德报怨的说法,而是告诉后人要以直报怨,该让他们受怎样的惩罚,就怎样去惩罚他们。如今,这些间谍的所作所为,就是让古时候的圣君来裁决,都是与十恶不赦相当的重罪,您只要秉承公正的态度,用公平的手段来惩罚他们,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就行。”

    孙权点了点头,道:“言之有理。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只负责将间谍揪出,剩下的自有刑部,按照律令来判决,给予他们应有的惩罚。”

    次日,唐王孙权微服私访市井的消息,就随着酒馆发生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而作为故事主人公之一的彭漾、孟达,也跟着一起扬名,不过却不是什么好名声。一时间,百姓拍手叫好,在痛恨官僚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行事可恶之余,也为孙权支使酒馆女郎,好好教训了无德官员而大呼痛快。就是彭漾的同僚们,也是对二人恨之入骨,却是他不经意间在大王面前扒下了他们最后一层伪装,让百姓知道了他们可憎的面目。以至于,让贵族整治官僚的行动,有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从而更是名正言顺起来。

    可是,这些都不是孙权想要的,只能算是意外收获。对于彭漾、孟达二人,也是心生愧疚起来,毕竟这形同道德绑架。且自汉末大乱以来,人心早已不古,世人多是竞相用智逞勇。虽有仁义光芒于其间闪耀,那也是属于少数道德智慧兼具的人,但凡是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不是出类拔萃,于如鹤立鸡群般。若论实情,这乱世之中,大多的士人还是重视智慧勇武,超过了对仁义的追求。若是他孙权真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又怎么可能领导好一个国家。

    孙权心中盘算着,是不是抽空安抚下彭漾、孟达,从各自的智慧和军事能力上说,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今,天下正处于分裂之中,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又岂可因为一点瑕疵就将杀敌的兵刃弃之不用。

    正这个时候,侍从来报,张紘求见。

    孙权闻是张紘,不敢怠慢,赶紧命侍从引其入内。

    待张紘入,虽是执臣子之礼,却是黑着脸,仿佛孙权和他有八辈子仇一般。

    孙权看张紘黑着脸,心中不由的有些发虚。以他孙权的聪明,又如何猜不到他为何而来。可又是心存侥幸,看能够把事情给糊弄过去,遂问张紘道:“子纲,面色何以如此难堪,是谁惹您老生气了?”

    张紘却是毫不留情,冷哼了一声,质问道:“主公,您难道就真不知老臣为何如此生气?”

    孙权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