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辩论六 (第2/2页)
来。毕竟这位红顶商人的顶戴黄马褂,全都是慈禧当年亲自赏赐给人家滴。 胡雪岩这位大佬,就不在这里啰嗦介绍了,否则有凑字之嫌。因为想来大家都很清楚这位大佬的身份事迹。而咱想这位红顶商人应该也是现代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偶像,对吧? “回圣母皇太后,”左宗棠恭敬回答道:“胡光墉此时正在午门外候旨。” 慈禧不再矫情,当廷发话道:“传旨,宣胡光墉觐见!” 胡雪岩究竟有多大身家?慈禧心里虽然不大清楚。但是这位商界大佬坐拥亿万资产富可敌国的传闻,慈禧当然早有耳闻,也大体相信这位红顶商人江浙首富应该可以担得起这个保。但她当然还是要当面问对一下,才能放心,也才能对朝中重臣有所交待。 毕竟西征乃军国大事,绝非儿戏,一点都马虎不得。 居然又要见到一位“熟人”! 慈禧这声传见胡雪岩,当即就让刘清心里的兴奋劲,又上升了不老少。但更让他感到振奋的是,西征之事能被朝廷通过,应该已经问题不大? 是呀!现在新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经很清楚了!军饷问题又已经有了保障不再成其为什么大问题,这卖国贼李鸿章现在还有何词以辩呢? 然而李鸿章现在还是有话说。 “启禀皇上皇太后,”李鸿章见筹措巨资恐怕也无法难倒朝廷,终于抛出他手中最后的杀手锏:“即便可举外债筹措到千万巨饷,然两国交兵,胜负难料,一旦战事不利?旷日持久?于我大清实乃大不利也!皇上,太后,现有英国公使威妥玛居中调停,言西疆愿为我藩属,我大清只需应承之,即可熄刀兵,免战火,则俄人之患可转,西北之危可免,且我大清又不失藩属之邦,尽可全力经营海防,如此南北皆无可虑也!何乐而不为?请皇上太后明鉴!”
李鸿章这番话,卖国嘴脸就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或者说他这位国之重臣对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之大义的认识,脑子里完全是模糊的。或者说这位久经沙场的淮军统帅,怯外,欺软怕硬,只是对内镇压国内那些实力相对弱小武装程度尚处于那什么以冷兵器为主的武装暴动份子,敢打!也能战而胜之!但是对实力相对强大的国外军事力量,却绝不敢轻易言战!就算人家已经打进家门了?但是如果他这个家,有三间房,他就会为避战而宁愿舍弃一间房给人家以求和。 当然,更主要原因是李鸿章这个人,私心太重!因为淮军现在最主要利益全都押注在海防建设上,所以他现在当然要全力倡导清政府投重资于海防,以进一步增强巩固他在朝中的份量与地位。 不过他刚才所奏的这番话,还真是很有点打动人! 意思是只要承认西疆分裂出去,自立为国,则人家不仅愿意认大清为宗主国,而且那什么与俄国间的战火,就可以转嫁给这个新成立之藩属国了,这样一来西北这边就没有什么直接与大清领土接壤的国家,只有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而已。而且这还是英国人出面调停作保,这样一来大清以后就可以那什么安心经营海防把西北边疆问题统统扔给这个新藩属国去直接面对。 所以李鸿章现在所抛出的这番言论,某种角度说实际上就是在考验大清执政阶层尤其是慈禧这位国家最高决策人的国家民族感以及国家责任心,是不是那什么很强烈坚定了? 要知道家有钱财万贯,良田千顷,房舍万间,但是主人生前所能真正享受到的东西,却很有限。 所以尽管大清现在已经百孔千疮,积弱积贫,但是对大清这些最顶层的执政阶层人来说,这大清的江山,当然还是够他们享用了。当然还是那什么国家的安定和平,才是这些人心中的首选目标。 至于被别人侵占点领土?国家强盛时当然不能答应!要打!狠狠地打!但是在国家积贫积弱时就可以那什么迫于无奈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只要这点地,能换来和平免除战争危险,又没触及到李鸿章奏言中所说的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就行。 一边是出兵西疆,很可能会招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胜负难料。而且还有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参合其中。 一边是如果准许西北那块地自立为藩属国,则至少理论上可以万事大吉,殿内这些大清执政阶层们就又可以歌舞升平享受美好的和平时光了。 何去何从?这当然就很有点考验那什么人的国之公心,与保有个人权贵之私心,究竟孰重孰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