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发光的慈禧 (第2/2页)
危?你就还有那什么祸国殃民之嫌了。 可事实上这位西太后在说漂亮话时她心里实际上对西征之事却连一点底,都没有。 所以慈禧在今天这场大会开完后的第二天,就又一次单独叫了左宗棠的小起。 当然,是和东太后一起叫的小起,连刘清这位光绪帝也坐在一边列席旁听。 “左宗棠,”养心殿东暖阁,慈禧目光无不担心地注视着眼前这位跪在毡垫上须发皆白的老将军:“大军西征,路远且难,而塞外乃苦寒之地,你现已年过花甲,身子骨可还吃得消?” “回圣母皇太后,”左宗棠老脸微微有所抽搐,心中无不感动地回答道:“老臣虽已年过花甲,但老臣这副身子骨,也还熬得住!况卫国戍边,乃老臣职责之所在,老臣即便把这把老骨头,埋于塞外,但能复我疆土,光我大清,又有何足惜?” 慈禧听罢禁不住鼻子一酸,眼圈微红。不过她此时心中虽大受感动,但她这次单独叫左宗棠的起,当然不是想听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想从左宗棠这里讨个实底。 “左宗棠,”慈禧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依然面带忧色道:“你有此心,本宫心里深感欣慰,只是,”说到这禁不住叹了口气道:“哎,想我大清,内乱方止,外战又起,实乃多灾多难,令人心忧呀!” 意思是我大清现在底子还很薄,此番西征,你可一定要给我悠着点稳着点打,别把漏子捅得太大了! “启禀圣母皇太后,”左宗棠面色一正,慨然奏对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大清虽内忧外患不断,但也能平长毛,灭捻匪,廓清环宇,再造玄黄,是故只要皇上太后英明,将士用命,上下一心,定可多难兴邦,重振我大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多难兴邦!”慈禧听罢,禁不住当即眯起眼睛在嘴里喃喃自语了起来,尤其是多难兴邦这个词,更是重点在嘴里喃喃自语了好几遍,而后蓦地眼睛一亮:“好一个多难兴邦!”赞叹完后终于信心大增询问道:“左宗棠,西征之事,需要几何?” 慈禧这句话,问的很巧妙!不问成败,而是问要多长时间? 因为两军交战,你问人家成败?人家又该怎么答复你呢?答败固然不成,答胜则有那什么不实之嫌。当然,你可以问人家有没有必胜之信心?不过这显然等于白问。因为这问题的答案,不问可知。 “回圣母皇太后,”左宗棠这回略作斟酌后,方才开口回答道:“剿抚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时间。” 慈禧听罢,脸上当即流露出欣慰赞许的笑容。就连刘清这位目前汉语学得不咋地的光绪帝,也禁不住在心里对这位左宗棠大人的回答,暗自感到钦佩赞赏不已。 因为左宗棠这回答,实在是太巧妙太有水平了!绝不比慈禧刚才那一问,水平低!尤其是“一了百了”这四个字,更是用得绝妙无比,深得慈禧的慧心。 不说胜,也不言负,而是一了百了!古人之学识智慧?汉文之精奥博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候慈安终于开始有所表现。要知道这位东太后先前已经吃过一次哑巴亏,所以她现在当然要尽力有所弥缝挽回。而那个哑巴亏与她昨日与慈禧心意相通之拉拢左宗棠这位朝中重臣的图谋,并没有什么很直接关系。所以这位东太后一开口,问的就那什么很实在,也很暖人心。 “左宗棠,”慈安满面关切之色:“此番西征,事关重大,你可有何要求?今日这里没有外人,你尽可提出来,我姐妹俩定当为你做主!” 是呀,身边这位好meimei现在已经很得人心了!不过你既然在担心西征之成败后果,那就由我这做jiejie的来关心下人家的实际困难吧!怎能让你一个人把好人全都给做完了呢? “回母后皇太后,”左宗棠这时候当然也不客气:“大军西征,塞外之地,贫瘠荒芜,人烟稀少,就地筹措粮饷,几无可能。故老臣对粮饷筹措之事,一直心甚担忧,须得先行备齐充足之粮饷,大军始可出塞。且塞外戈壁千里,荒漠纵横,时有强人出没其中,故运输也是颇为棘手大费人力物力之事,需沿途地方官员全力配合,鼎力相助,方可事倍而功半,也方可成事。再其次大军西征,火器弹药军械之消耗,如大多赖内地供应,则路途太过遥远,费用过高,恐也会贻误战机,受制于敌,故老臣打算把兰州机器局再行扩建,以扩大生产,供西征军备消耗补充之需。以上三点,皆需皇上太后鼎力支持,老臣方可心无旁顾,全力应对外敌,请皇上太后圣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