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军功 军工 (第2/2页)
参的几位高官,不过他们都是装备研发、生产的文职官员——刘少卿以为,军贸谈判这样的事情,还是文职来做比较好,武职的只需要提要求就好了。 吴法宪扬了扬手中的一沓资料:“总长放心,早就准备好了。” 刘少卿笑着搓了搓手,“好啊,那让我看看咱们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 吴法宪道:“其实德国也好,奥匈帝国也好,他们的工业制造能力现在比我们只强不弱。我们能够制造的东西,他们也能够制造,在这一方面,我们其实没有任何优势。但我们也并不是没有东西可以吸引他们。就像海军一样,德国人虽然技术全面,实力强劲,但是他们目前最缺的就是时间。” 现在是1908年的年底,两个集团的军事对峙已经摆在了明面上。巴尔干的局势更是一触即发——要不是英法及时敦促俄国和中国停战,现在奥匈帝国说不定已经趁俄国无暇西顾之机对塞尔维亚开战了。 谁也不知道战争会在那一天突然爆发,因此,能够越快的积攒战争实力,无疑在开战时就越占优势。而在战争准备方面,缺少殖民地的德国明显已经落后于英、法两国了,尤其是在海军上——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会这么迫不及待的想要从中国采购军舰的原因。 陆地上的局面也并不乐观。 虽然德国号称是欧洲陆军第一甚至世界陆军第一,但德国军方自己清楚,以德国现在的军事储备,要想同时和三个老牌儿帝国开战,无疑还差了一些火候。而大清陆军的一些装备,恰恰就是弥补这一短板的关键一环。 “我们能够提供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装备。第一是轻武器,只要是半自动步枪和轻型速射武器,这方面我们的技术是较为先进的,而且是经过了实战的检验的。第二是‘骁骑’系列装甲火力突击车辆。虽然德、奥在机动车辆的生产制造技术上不比我们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们要想将这一技术潜力转换成军事力量,也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且不说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他们所研制的装甲火力突击车辆是否能够满足实战需要,但仅仅是时间上,恐怕他们就不会冒险等待。谁知道战争会在那一天爆发。与其等上三年,拿到一款勉强能用的作战装备,倒不如提前从我国采购一批。”
这一点刘少卿也是赞同的。“如果德国人真的对此感兴趣,我们尽可能的把这张单子做大。虽然这里面的基础工业工艺并不高深,但毕竟这是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陆军作战装备。我们甚至可以像他们出售设计图纸——反正即使没有我们的技术支持他们在几年内也一定可以自己造出来。” 吴法宪自然没什么意见,“那我们是出售甲型还是乙型的?” 刘少卿一瞪眼:“当然是甲型。乙型刚刚上马,我们自己都还没有装备呢。另外还得设个门槛,起码采购五百辆以上才能出售图纸。” 吴法宪腆着脸道:“五百辆是不是少了点儿?” 刘少卿摇摇头:“不少了,德国人不傻,他们不见得会花大价钱购买一种从未使用过的军事装备,除非这种装备真的能够左右一场战役的胜负。但是你也知道,我们的‘骠骑’系列现在的故障率还是很高,我们又不可能直接出口乙型,顶多是把甲型的一些易损件换换。而且他们也不会用,这是需要一个整体战术来匹配的装备。所以我说五百辆,还算是高估了。还是说说你的第三种装备吧。” 吴法宪点点头:“好吧。第三种能够出售的,就是弹药了。在这次对俄战争中,我们的弹药消耗量极大,可以说是数十倍于对日战争时的消耗。我估计,如果欧洲那边儿打起来,其弹药的消耗量必然要比现在的还要大,恐怕这是任何国家都想不到的。我估计德国人和奥匈帝国的弹药储备一定不足。另外,正好向您请示一下,特种弹能卖么?” 吴法宪所说的特种弹,就是在对俄战争中初次使用的毒气弹。这种新型化学弹药以前也从未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过,而且这种弹药也算得上是清军目前的核心军事机密了,所以吴法宪有些拿不准。 刘少卿想了想,道:“可以卖。就像装甲车一样,这种东西技术含量不高,即使我们不卖,过不了几年,他们自己也能琢磨出来。倒不如让我们先赚上一笔。另外弹药储备方面你想的很对,这方面倒有可能真是他们的一个软肋。而且我们的大多数陆军装备和德国的武器口径都相同,他们拿去后直接就可以用。不想英法,我们要为他们生产还得重新调整口径。” 吴法宪一笑:“所以英法会和美国人买,而德国会和我们买嘛。” 刘少卿又道:“怎么没听到你对飞机的销售计划?” 说到这儿,吴法宪显得有些尴尬:“这个,飞机嘛,目前出了一点儿问题,短时间内还无法装备部队,所以……” 刘少卿皱眉道:“发动机的问题不是已经解决了么,又有什么问题?怎么没听你们说起?” 吴法宪道:“是这样。如果按照传统的角度来看,飞机的生产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我们在现有的设计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因为这些想法还不成熟,所以暂时没有上报。”说到这儿,吴法宪看了看身后。 “具体的情况,还是让冯总工程师来讲比较好。” 冯仑是负责大清军工飞行项目的总工程师,在吴法宪话音落下后,他立刻站起来道:“报告总长,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