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南北行_第十八章 向西行,无语话CD(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向西行,无语话CD(三) (第1/2页)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过成都而不入,王佑安一行人直接沿岷江而上,直杀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成都都A县也就是后世的DJY市西南,东距成都约百里里,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SD汉顺帝时,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后世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SC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整个青城山上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向来以幽洁取胜。

    可惜,走在去往常道观的山道台阶上,王佑安确实怎么也不能把这人潮汹涌的热闹场景,和幽洁两个字联系起来。

    青城山王佑安后世也曾来过,如今这人潮澎湃的架势,恐怕也不比后世那个热闹的景区清净多少。如果不是周围的人群全部都是一身的长发古装,王佑安还真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又回到了后世哪个假期的景区了呢。

    “本以为这道家清修之地,能得几分清净,看这样子,也不清闲啊。”王佑安感叹道。

    听到王佑安的感叹,司马亮迎合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山侯范长生贵为丞相,所据之地自然是人来人往的。”

    “这倒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寻,太史公的那句天下熙熙攘攘的话,确实是道尽了世间真理。”王佑安也是接口说道。

    王佑安的话,倒是让司马亮为之侧目。现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读的上书的,即使是有的书读,现今的司马迁可还有日后那天下共尊的声望和地位,知道的人也是相对要少的多,再加上这么句话表达的又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司马亮读过司马迁的书,也是因为同姓司马,自然了解的多些,王佑安随口就能道出这句话的作者,可就实在是不简单了。

    王佑安当然不知道自己的随口一句话,就让自己在司马亮心中的地位拔高了不少。就算是知道,王佑安也不会说什么,难道还能说这话是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在课本学的?再过几千年,这句话都变成句成语了,稍微读过书的都知道?

    常道观,又称天师洞,因东汉天师张道陵曾于此传道,故此得名。洞在山腰混元顶下峭壁间,祀天师塑像,沿壁有廊可通。主殿为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内供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像高三尺。观内历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诏书碑、飞龙鼎、明代木刻花瓶等。观前右方有古银杏一株,高数十米,枝叶扶疏,传为张道陵所植。观东不远处有三岛石,危岩三岛,传为天师降魔时所劈,今石上有“降魔”二字,岛旁泉水环流,浓荫蔽日。

    当然了,上面说的那些,现在的天师洞里都还没有。

    现如今的天师洞,还是范长生在做了丞相以后重修的,断续的十几间建筑,或殿或居,气势并不是很巍峨,至少在王佑安看来,也就勉强算是较大而已。

    不过看着人声鼎沸的架势,香火确实是实在不错。

    好不容易挤上前去,面对着迎客的道人,王佑安客气的问道:“我等自江阳郡远道而来,想要聆听长生教主仙音,不知可以这份机缘啊?”

    王佑安的话还没说完,迎客道人的鄙夷眼光就已经投射了过来。你想见就见,你算那根葱啊?江阳郡,听都没听过,又是哪个乡卡卡地方啊?

    面对着鄙夷的眼神,王佑安丝毫不以为杵,接着继续说道:“我等愿先行奉上黄金百两,以添作些许功德钱,还请道长莫要嫌弃才好。”

    挥挥手,示意王狗娃将黄金奉上。

    看到王狗娃送上的黄金,这个脸拉了老长的道人才算稍微有了些许好颜色出来:“将个人名刺留下,教主他老人家事务繁忙,自然是没有见你们的。不过留下名刺以后,自然会有教中长老在有闲之时,招你等传教的。”

    “是是是!些许功德孝敬,还请道长务必笑纳。”随口迎合着这位一脸严肃的迎客道人,王佑安将几片金叶子悄无声息的放在道人拢在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