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章 龙蛇鼠蚁皆有门 方寸之间蕴乾坤 (第2/2页)
前一看,原来是在斗虫。 说起玩虫,可是有历史背景的东西,虫分为两种:一是鸣虫;二是斗虫。 我国对鸣虫的认识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蝉,“秋”字则形似蟋蟀。蝉声噪噪,指夏天的来到;蟋蟀声声,表明秋天已至。 唐朝时期宫中妃妾,不惜用“小金笼”捉蟋蟀,置于枕边,夜听其声。到了明代,品种不断增加,扩大到金种、螽斯、蛉虫等。 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鸣虫,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鸣虫的工匠。 不只是鸣虫,就连盛放它们的葫芦,都成了古玩杂项的一种。 葫芦作为蓄养鸣虫之具,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也叫匏器。就制作方法来说,可分为本长、勒脖、范制、火绘、砑花等多种。 把鸣虫放进合适的葫芦里,不但不会影响其声音的传播,还能随身携带,时时跟同好者欣赏比对。 葫芦经过人手长期盘玩后,颜色会变得紫红莹润,花纹更加栩栩如生,可以算的上极好的艺术品。 特别是“本长”葫芦,那真是所有玩家追逐的精品。它指天然长成,不加人工范束的葫芦虫具。本长葫芦虽系自然天成,造型有限,更没有范制葫芦的镂花雕彩之美,却极受玩家的高看。所谓“天然去雕饰”,高层次的玩家反对人工雕凿。 因为蓄养鸣虫,本为聆听之音,乃追求自然之雅事。如将其装在一个人工痕迹过浓的葫芦里,便成了雅中有俗,失却了天然之致。
而且,本长葫芦中,符合蓄虫要求者少之又少,极难觅得。“物以稀为贵”,能在千百葫芦中得一上品,自然要受到玩家的珍视。 许致远这次来,就是想带点鸣虫和葫芦回去,看能不能在自己的店里销售。 这种玩意价格便宜,容易随身携带,还坚固耐用,很适合作为老人们休闲娱乐之用。在逛公园,溜河边是带着鸣虫葫芦,边走边听,也是件令人心旷神怡的趣事。 至于眼前的斗虫,也是大有来历。斗虫主要是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斗蟋蟀也有很多的规矩讲究,蟋蟀的主人参赌前把蟋蟀送到选定的棚户,蟋蟀必须先用萝卜熬的水洗澡,再在棚户里公养5天。因为有些蟋蟀是服了兴奋剂进来的,这样能有效预防。由赌场的工作人员代替饲养,养户不得动手cao作。 5天后,蟋蟀就能“合法”参与打斗了。斗蟋蟀前,虫主先把自己选好的准备打斗的蟋蟀由工作人员拿到指定的桌上,开始给蟋蟀称重量。在蟋蟀配对打斗前必须先称重,然后翻牌看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来配对,以示公平,然后把蟋蟀放进斗栅。 打斗中2虫分开,双方开叫则平,继续比赛;如一方开叫,赢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虫的斗性,如有斗性则继续。如无斗性,则输一局。再继续用草撩虫,到时能斗,起闸继续;不再有斗性,则输全局。 许致远现在看的斗蟋蟀是卖虫商户们中午闲着无聊,自己举行的游戏,所以,没有这么多规矩。这样既可以打发时间,又可以显示自己虫的实力,吸引客人购买。 只见虫主们把蟋蟀放在手指上,推着在4个手指上向前爬行,到它爬到第4个手指上时,又用另一只手的4个手指接上去让它爬,这就好象人们在要进行激烈运动之前,要做做预备动作一样,这种动作,被称作“游蟋蟀”。 在旁边围观人的起哄下,战斗开始。两只蟋蟀拉开架势,张开大钳互相较劲嘶咬。双方忽进忽退,斗得多次翻翻滚滚,但爬起来后又继续打斗,都不肯认输罢手。 直战至十来个回合,双方都紧咬着侧身翻滚起来,直到都有多处受伤不能继续支持时,弱方才因咬钳受伤而败退下来,胜方则耀武扬威的竖起双翅傲然长鸣,很是精彩。 许致远仔细看着蟋蟀打斗中的一举一动,心里有所感悟,他在观察蟋蟀打斗中,又悟到些拳法上的精妙之处,对自己改进身法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呆呆的站在原地思考着,直到苏秋霜选完玉石找到他后,才清醒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