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吏_第一卷 吾辈岂是蓬蒿人 第十七章 看云起时(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卷 吾辈岂是蓬蒿人 第十七章 看云起时(5) (第2/2页)

帝用玺,否则下面那些酷吏说

    真得将中旨顶回来。”苏杰喝着茶揶揄道。瞿远会f命人展开笔墨纸砚。

    等宰相钧令制好,派相府秉笔崔成送去大内之后,米胡一拍大腿:“不好!哎呀,咱们这几个老头子光顾着在此算帐,却忘了这是直隶法司办的案子,那些法司们可以不奉你瞿相的钧令啊!”

    瞿远笑着道:“忙晕头了,竟然忘了这茬,呵呵。来人啊,快叫庄姑娘来!”等庄若蝶来了之后,瞿远交待她赶紧拿上状子和证据随人去**司,并且亲自手书一封照会,命人一同送去。里面自然没有用命令的口吻,而是把情况说明一下,并且建议**司采取行动制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庄若蝶去到**司之后,大司正乔豫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又看到瞿远的条子,立刻拍板行使权力,派人带着命令立刻赶往吴江调一众人犯。庄若蝶放心不下李琙,着相府的人回去禀报一声,自己随法司的官员一同奔赴吴江。

    ……

    回到巡捕房,崔成和法司官员合计了一下,决定事不宜迟,囚车车队几乎不做停留,准备一下直接启程返回应天。但有件事,法司官员立刻吩咐手下去办,过了半个时辰,法司的人回到巡捕房,李琙一看,嘿嘿,心中乐了。林三变已经被扎成粽子一样提溜了进来,看来上面法司已经将案子安排好了。这个重要证人绝对不能放过。

    李琙和费师爷交换了一下眼色,叫过谭保嘀咕了两句。谭保会意趁着周围人不多把崔成叫过来:“崔大人,请这边说话。”

    崔成点点头,和谭保走到一边,只听谭保低声道:“崔大人,杨、赵二人有些不对劲,刚才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一般地皂隶哪里敢如此胆大妄为。只怕他们和浙江那边有关系。”崔成听了这话,立刻想起刚才自己遭遇的情形,的确有很大问题。一般情况下宰相府的钧令就是朝廷的最高命令,天下没人敢不从。就算法司有权力行使司法独立权,也多数会给宰相府面子,至少将案子缓一缓。想姓杨的这样完全不管不顾。在朝廷历史上甚少发生。

    崔成琢磨一下问道:“那按照公公的意思是?”

    谭保道:“直隶法司的人不可信,咱们进京地路线和护从都需要调整。”

    崔成点头同意,立刻命直隶法司就地交接人犯。这样一来护送的人手有些不足,崔成来得匆忙过来只带了四名衙兵,**司那边也只来了六个衙兵,只有谭保的人马多些有十名羽林军。崔成只好调了巡捕房十个巡捕过来护送,牛镇田满口答应,并且亲自出马护送。

    至于刚才还想暴力抗命的镇抚司督察赵青也被抓着,一起递解京城,同行的还有背叛了李琙的家人李生。看着李生怨念地双眼。李琙心情十分复杂,他不过是一时起了贪念。背叛了主人,今后等待他的是怎样的未来。却无法设想。杨龄身上虽然疑云重重,但没有明确的罪行,只好放过他,命他一同跟随大队回直隶法司复命。

    崔成又给了半个时辰,让李琙与赵颖之话别,赵颖之告诉了李琙一个消息,李琙被抓的那天,李府上来了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魏星一个叫严伦,说是李琙在京城认识的朋友。一开始赵颖之还不是很相信他们。但魏星说出了他在吴江曾经为吴小妹打过官司。

    赵颖之找吴老爹一问,果然有这么回事才最终相信了二人。赵颖之此时也有些着急,见他们左右不像坏人,就把李琙为何被抓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两人一听立刻义愤填膺,一边安慰赵颖之,一边答应回京城给李琙想办法,两人第二天就离开吴江回京城去了。李琙想起这两个兄弟就是上次在京城觐见皇帝的时候在酒楼见过面的,不过他们有没有帮上忙也不得而知。

    本来李琙想让庄若蝶留下,可是庄若蝶执意不肯,并且告诉他们李根目前受了棍伤,正在京城养伤,至少她要回去照顾李根和少爷。李琙和赵颖之拗不过她,就雇了一辆马车让庄若蝶跟着他们再度进京。

    囚车车队中饭之后开出了吴江,到了晚上戍时中才到苏州,只是他们到达的时候城门已经关了,崔成用宰相府令牌叫开城门,一行直接去了直隶法司府。易老头知道李琙来了,连忙出来安排打点。李琙跟他讲了案子地来龙去脉,易老头这才放下心中一块大石。一边以贪赃枉法为名将杨龄抓捕,严加看管,另一边加派五十名衙兵护卫李琙他们。

    易老头私下对李琙道:“此案现在看来,应该是通到天上去了,东西两府都可能插手了,你现在是处在中间炙手可热的人。但走得越高,自己越要小心,所谓高处不胜寒。”

    李琙有些迷惑,反问:“老师地意思是?”

    易老头皱着眉头道:“大案必将兴起,这次浙江上下大小官员人人自危,而你作为将这面黑幕捅开的人,将会得罪多少人?此时东西两府都需要利用你,你暂时安全,一旦案子完了,你才更要小心为上。有些话我不能说尽,需要你自己体会。”李琙仍然不太明白,但既然易老头这样说,他也不好继续追问下去了。只得点头应诺。

    过了一晚,李琙他们继续上路,这一行从苏州上了船,由运河走,第一站无锡,第二站常州,一直到了丹阳下船转陆路,直到第六天才抵达了京城。

    五月十二地日落时分,李琙的囚车晃晃荡荡进入了应天太平门。一个多月前,李琙来到此地,是承蒙皇帝召见,威风凛凛,少年得意;一个月后,李琙身系囚笼,虽然前途并无大忧,但坐在囚车之中旧地重游,心中自然十分感慨。

    “太平门”那三个金粉大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熠熠闪光,前途将会怎样,李琙怅然若失。即使在一个进步了的时代,仍然无法容下无畏的勇士,如果不是那么多条路子一同使劲,也许自己已经魂归故土,人死政息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