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亦曾东去为闲差 (第1/2页)
阳光初放便是清晨。 渭城的夏天没有江南那种湿漉漉的感觉,少水少雨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笼罩在干燥的感觉之下,尤其是一旦到了夏天,这种干热热的感觉就会更甚起来。 清晨是难得的好时候,太阳还没有那么毒辣,只是带了一些温暖人心的热度,照在人身上是暖洋洋的舒坦。 茶楼外面也被这种清晨弄的热热闹闹的,惯于起早的人们早已行动起来,街边的小贩已然爆出了今天第一锅的糖炒栗子。诱人的带着热度的香气开始在整条街上弥漫,让人有了些兴致勃勃的精神。 手里的茶是煮龙团,好不好的郑丹青不敢品评。 毕竟在后世,他习惯了喝龙井普洱之类的茶品,这样煮茶汤又往里放一下盐巴、葱花的茶水,他总会喝着喝着就误以为自己在喝汤…… 多少有些奇怪,郑丹青看着茶盏摇头笑了一下,放了下来。 “倒是奇怪,怎么你们中原人还有不喜欢喝茶的么?”对面的阿普拉很细心的注意到了郑丹青的动作,一脸好奇的发问。 他原本正在努力对付着面前的灌汤包,包子皮已经被他剥开一个小口子,热腾腾的气息正在汹涌的从中涌出。 这里的灌汤包自然说不上多么的正宗,只是往来客商带来的稀罕玩意儿,慢慢的倒也有了些本地的食客来品尝,聊胜于无罢了。不过对于阿普拉这种外口来的商人,自然还是有几分吸引力的。 阿普拉明显很着急吃的样子,不停的向着包子吹着气,时不时的还把嘴凑上去试一试热度,真有些抓耳挠腮的感觉。 眼前的阿普拉穿着跟中原汉族没有什么区别的衣服,毕竟是盛唐气象,周遭的番邦蛮夷都虚心的学习中原文化,像阿普拉这样的外族人,在渭城都不算罕见,更不必说在长安洛阳了。 万国衣冠拜冕旒,到底是一片盛唐。 阿普拉大概是弱冠的年纪,跟后世的藏族人类似,他的五官立体明显,头发也是黑色的,但明显与中原汉人不尽相同。 大概是长期在辽阔山河生活的原因,他的肩膀很宽,身子骨十分精悍,却不给人臃肿的感觉。 他的身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力,一双眼睛里总是带着满满的求知欲,仿佛世间万物他都想要去了解一般。 可是不管怎么看,阿普拉跟郑丹青印象中那些沿街骑马文质彬彬的状元们,都有着不小的距离。 阿普拉身上的书生气也没有浓厚,这样的人物要去考状元?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郑丹青也知道,在这个时代,外国人来考进士、做官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时间若是再往后推一些,有一个名叫阿倍仲麻吕的日本人,不仅在中国的朝堂上做到了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甚至还与诗仙李白私交甚笃。 只是眼前的这个阿普拉,怎么看也不像做官之人的样子。 “阿普拉公子果真要去洛阳考状元么?”没有回答阿普拉的话,郑丹青反而转问了别的问题。 “嘿嘿,我骗他们的。”阿普拉冲着郑丹青挤了挤眼睛,终于拿起包子狠狠的咬了一口,心满意足的摇头晃脑起来,边吃边道,“你们中原人都说什么‘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我阿普拉不过十九岁,又是个吐蕃人,要是真的能考中你们的进士那都是稀奇古怪的事情了,更何况是什么状元?” 阿普拉还是多少被烫到了舌头,急忙喝了两口茶水,又偷偷的对郑丹青道:“其实我的确是要去考试啦,不过考的不是进士科,也不是明经科。” “哦?”这一次,郑丹青倒是有些好奇了,“阁下要去考哪一科?” 唐朝的科举制度他略有耳闻,也知道现在的科举并不像后世的八股,把读书人局限在了框架之中。但具体的,除了明经科和进士科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科目,郑丹青就不是特别清楚了。 “哈哈,我还能考哪一科?”阿普拉拍了拍自己结实的胸膛,“我是要去考武举人的。虽然是皇帝陛下去年新设的科目,不过应征者仍旧如潮啊!但我还是有信心考中的,毕竟我们吐蕃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跟你们中原人相比总是有优势。” 原来现在已经有了武举人考试,还是去年设立的,女皇的魄力果然不小。 阿普拉说的开心,吃的也开心。 眼见郑丹青不再喝茶,他索性将茶壶也拿到了自己手边,半点不客气的给自己倒茶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