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东风着意少年侠(上) (第2/2页)
适应不同的年龄。 其实高戬的确有些多虑,李思训的年纪身份地位都摆在那里,不可能跟小辈起什么争执。而郑丹青也并非那种喜欢逞口舌之快的人,这一页早已揭过。 倒是李隆基,一直对词曲的兴趣十分浓厚,这时候听着潇潇后面的唱词,有些不解的问道:“‘目断武陵溪’,这自然是《桃花源记》里面的典。但是‘前度刘郎’,又是何处的典故?” 郑丹青淡笑道:“不过乡野传说,王爷没有听说过倒也正常。相传东汉年间,有刘晨、阮肇二人去天台山采药,在山上偶遇两位仙女,便跟随她们入了家中,食胡麻饭,又行了夫妻之礼,优哉游哉的过了半年才返回家中。谁知山上一天山下一年,山下他们的妻子儿女早已不在,只有几个不知道隔了多少辈的子孙。这二人再上山去,仙女早已不知所踪了。” 听着这缥缈的故事,在座之人都不禁感慨起来,啧啧赞叹。 他身旁的娇儿更觉惊愕,连连小声问道那天台山在何处。 郑丹青复又笑道:“小时候听得故事,家乡人空口相传,不知穿了几代,其中夸大成分想必愈发多了。只能当传说听听,信不得的。” 娇儿微红了脸,又听李隆基道:“郑大人闻识广博,真是让我辈汗颜。” “哪里,乡野传说罢了。” 又谦虚了几句,李隆基看着郑丹青和他身旁的娇儿,面色比最开始进来时要好了许多。 正事当然是不能忘的,几人再度笑谈了几句,酒过三巡,李隆基便转回了正题,让潇潇将那幅画以及那把团扇拿了出来。
“伯父帮我瞧瞧,这到底是不是旧东西,我瞧着不错,不过眼力实在是不行,还得请您这样的能人帮我掌掌眼。”李隆基令让人摆了干净的书案,笑着将那画展了,请李思训上前品鉴。 “我也就是多吃了几年的饭,看过的东西比你多些罢了,说不上是能人,只不过是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李思训捋着胡子呵呵笑着,走上前凑近了仔仔细细的瞧着,赞叹道,“真是好东西,这小工笔细腻的紧了,又不骄不躁,一丝不苟,构图也大气,非静心如水不可为啊!如今我这个年岁,都不怎么敢下力气做这样尺寸的仕女工笔了……咦?等一下……” 除了李思训之外,李隆基与高戬几人都围在旁边仔细的瞧着,就连潇潇也站在对面,想要仔细的听一听当今大画家李思训对这幅画的品评。 只有郑丹青揽着娇儿的细腰坐在原处,他的面上仍旧带着几分淡淡的笑意,心里却隐隐有些紧张与期待。他很好奇,这样的他都少不得要赞一声“高超”的临仿技法,到底能不能瞒过李思训这样大画家的眼睛。 于是,听到李思训那声“等一下”时,郑丹青捏着酒盏的手指,微微用上了力气。 “怎么了伯父?”李隆基也有些紧张,摩拳擦掌的问道。 “嗯——”李思训略微沉吟,蹙眉道,“你这画,从何处得来的?” 李隆基道:“来源早就忘了,伯父你也知道,我手上书画的来源驳杂的狠,所以好坏的东西也都有不少……” “你还找谁看过么?”李思训接着问道。 “是。”李隆基看了郑丹青一眼,“还找郑大人看过,他说应当是真的,但是也有些拿不准。” “哦?”李思训捋着胡子回头,看着郑丹青道,“小家伙,你来说说,你到底是什么地方拿不准?” 郑丹青无法只好起了身,走上前笑道:“说出来好教先生笑话,丹青不是看出了什么,而是看不出什么破绽的地方,所以才觉得有些拿不准。” 看不出破绽反而觉得不够真,这话听来实在有些故弄玄虚,却让李思训点了点头:“你品画的时候倒是个不张狂的性子,怎么为人却有些……” 说到一般,李思训也觉得有些过了,便摇了摇头,不再多说。 转头重新研究眼前的画作,想了想,又仔细的瞧了瞧,李思训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儿,索性小心翼翼的伸手,将整幅画拿了起来。 看到李思训这一拿,郑丹青心里咯噔一声,在心中轻叹了一口气。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