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丹青_第一百零二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二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上) (第2/2页)

各一方的老友一般。

    “我是不曾见到过真迹的,不过这《快雪时晴帖》当年在宫中,后来褚河南被流放后才开始流落民间……我父亲曾经多次提起当年在宫中见到此帖的样子,哎,如今想想,恍如隔世。”李思训开口解释着,又不免摇头叹息了一番,遂又问道,“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这一段经过没有什么好隐瞒的,郑丹青便照实说了。

    “可惜了,褚河南的后人,怎么沦落成此番模样,把祖辈留下来的传世之物拿来卖……不过好在终究是流落到了你郑丹青的手里,要是随意卖给了那些不知珍惜之人,那才真的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了。”李思训感慨道。

    郑丹青微微一笑,心里却不免发出一声叹息。若是李思训知道自己的盘算,清楚了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之后,恐怕就会恨不得把今天这番话一字字的换成石头,然后一块块的砸在自己身上。

    当然,这些事情,还没有必要让他知道。

    “既然老先生的父亲曾经在宫中见过真迹,可曾品评过什么没有?又或者,有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话,能让咱们看出来这书帖的真伪的?”连夜的跑出城,这句话才是郑丹青想要的重点,他这时候并不突兀的说出来,心中却已经万分清醒。

    李思训点了点头,捋须道:“的确,虽然时隔多年,但父亲对这书帖的赞赏,老夫还是记忆犹新的。当时这书帖给父亲最大的印象,应当就是‘圆劲古雅’四个字。‘圆劲’是说它字字珠玑,有锋芒而不外露,凝神、聚气、内敛、闲适,笔笔如若闲庭信手,却又劲力实足。丹青你也是明字科出身的,自然应该明白,这样的话语也就代表了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

    郑丹青适时点头,又听李思训接着道:“至于‘古雅’二字就更好解释了,师古而不为束缚,爽赖而雅致超脱。这里面的雅,既是力透纸背、刚健磅礴的雅,也是妍丽温润、俊秀明丽之雅。所谓刚柔并济、形神具备,说的也就是这样的超凡脱俗之所了。呵呵,明明信手拈来、冲淡从容,却偏偏能够在笔端化出此等高超之技艺,真是让人赞叹!”

    李昭道听着父亲的论述,跟着那些看似缓急可控的笔锋去瞧,果然瞧出几分看似平常中的惊心动魄来,不免又敬又畏的道:“果然如此,真是让人咋舌!怨不得太宗陛下最推崇王右军之字,实在是远非他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这是世人常论,但是在为父看来,恐怕也是有些失了公允的。”李思训语出惊人。

    李昭道不由得怔了怔,请教道:“父亲这话怎么说?”

    “的确,王右军的字绝对是返璞归真、登峰造极了。但自古文无第一,其实哪里就有什么某某人的字,完全凌驾于旁人之上的道理?自太宗之后,世人都是赞王右军而贬王子敬,可实际上,我瞧二人的书帖,各有所长、各有风骨,未必就不能一较高下的。”

    王子敬就是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名气虽然不及书圣王羲之,但书法技艺上却同样不凡。

    乾隆三希堂法帖,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之外,还有一样便是王献之的《中秋帖》,而其中纵逸豪放、连绵不绝,也同样是让人绝倒的。

    甚至在《世说新语》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谢安询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你父亲王羲之相比,到底谁优谁劣。”

    王献之回答说:“各有千秋而已。”

    谢安却道:“其他人似乎不这样认为。”言下之意,世人还是觉得王羲之要高妙一些的。

    王献之答道:“外人哪得知?”

    一句“外人哪得知”,看似简简单单的普通回答,细细品味却发觉不同寻常,这短短五个字里,分明满是对自己书法的自信,以及对他人鉴赏能力的不屑一顾。

    轻飘飘五个字,却是一份骨子里那晋人独有的疏狂。

    只可惜太宗皇帝李世民,素来只喜欢王羲之的书帖,对王献之的字不予重视,这才变相导致了王献之传世之作的数量极少。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家的好恶,对于艺术品来说,实在是最为致命的威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