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玩商_第38章:寒冷的冬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章:寒冷的冬天 (第1/1页)

    韩笑雨见伍子这霜打的蔫样,过来劝说几句,毕竟人家这次打眼也有她的功劳。伍子把头扭向一边假装没听见。韩笑雨自讨没趣,怪怪跟着老杨忙别的去了。

    下班后伍子走出办公大楼,他没有打车,步行朝宿舍方向走去。街道两边的路灯已经点亮,汽车的大灯也亮起来,排成一条蜿蜒的慢慢移动的灯火长龙,各色霓虹闪闪烁烁把BJ的夜晚点缀的五彩斑斓。

    这种大都市的气氛令伍子有点不适应,桃城也有路灯、也有霓虹,可是远没有这种气势和张力。一阵冷风吹过,伍子浑身一哆嗦,用力裹了裹身上的风衣。现在已经是冬天,想象中的白雪虽然一直未曾降临,不过寒冷的气息已经令他感到了冬天的威力。

    一种凄凉的陌生感传遍心头,自从来到这座城市,陌生的感觉还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在老街,伍子也打过眼,比如那把他认为的“吴王夫差剑”,当时他也难受,不过仅仅是难受而已,绝没有凄凉和无助的感觉。或许有楚珊在旁边安慰自己的缘故吧,伍子暗想。如今他在BJ再次打眼,损失比起那把天花乱坠的“吴王夫差剑”要小得多,不过凄凉感和无助感却胜过老街时的几倍。韩笑雨也安慰过他,不过他丝毫未在意,好像只是一阵风,一闪而逝。

    人遭受挫折以后才会想到家,才会想到亲人。伍子在老街打眼,那是在老家,而且还有楚珊陪伴,落魄的感觉不太强烈。如今他在BJ,即使是同样的挫败,心里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伍子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仅仅是因为这次打眼的缘故吗?他问自己。显然不是,至少韩笑雨与崔亚斌的“亲密举动”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有一点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心田已经播下了韩笑雨的种子,所以他才会对她如此在意。伍子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那楚珊呢,她怎么办,人家可是在一直等着自己。伍子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不让心田里多余的种子生根发芽,否则心魔一起,留给自己的只能是越来越多的烦恼。

    伍子足足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回到宿舍,寒冷的天气使他清醒了不少,不就是一次打眼吗,有什么了不起。正如李凯生说的那样,现在损失几千,就是为了以后少损失几万。几千块的学费,也不贵。

    回到宿舍,匆匆洗漱已毕,伍子拖着疲惫的身子躺在床上,一个是心里累,打眼了嘛;再就是身体累,毕竟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

    张长乐今天值夜班,不在。王帅和崔亚斌都在,两人都没有睡,两个人正谈的兴致盎然。伍子无意中听着,原来这二位晚上睡不着觉,正盘点公司上上下下的女员工,崔亚斌正好提到韩笑雨,他对她的评价是:靓丽、活泼、学历高、眼光也高,就是身材稍微娇小一些,这个不足要是能弥补,肯定是全国一线的名模。

    伍子听到崔亚斌的议论,想起今天早晨他在公司看见崔亚斌跟韩笑雨在一起的情形,有意无意问了一句:“你和韩笑雨是不是在谈恋爱?”

    崔亚斌不置可否,装作十分尴尬的说道:“韩笑雨这美女可不好染指,眼光太高,没房子没车,跟她谈恋爱那是休想。哥们我这样的,要学历没学历,车子房子更是别想,谈也是白搭啊。”

    伍子不再言语,韩笑雨是这样的人吗?他认识她这么多天,可没看出来。至少她没有提和自己平分拍卖金的事情。其实女孩子现实一点也无可非议,如今生活压力这么大,找一个经济上雄厚一点的当然不是坏事。

    这时候王帅已经把话题扯到了公司第一美女董春身上,董春和韩笑雨比起来,两人在相貌上难分伯仲,都属于比较养眼的类型。不过论起身材,韩笑雨明显要逊董春一筹,董春属于那种身材高挑,该鼓的地方鼓、该瘦的地方瘦的类型,挺胸、翘臀、长腿,用王帅的话说叫魔鬼般的身材。

    伍子见过董春几次,的确名不虚传,不过他没跟她打过交道,董春给他的感觉是高高在上、可远观而不可近交往的类型。伍子很识趣,凭自己这种老土,还是少招惹人家的好。他要跟董春站在一起,不用别人看,自己就有一种鲜花与牛粪的感觉。如果董春是一朵鲜花,伍子感觉自己还不如牛粪,牛粪至少还有营养可以滋养鲜花,而他什么也没有。

    王帅和崔亚斌还在高谈阔论,伍子浑身乏累,退出了谈话行列,头一歪睡过去。

    今天是艾利丝艺术品拍卖公司书画专场的拍卖会,伍子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大开眼界的机会,能出现在书画专场的,无疑都是精品。如今的古玩界,好东西都被人们收藏的家里,市面上能见到的越来越少,开眼界的机会也越来越难求。对于一个古玩爱好者来讲,能亲身经历一次顶级古玩的拍卖会,比观看一部好莱坞大片还要过瘾。这就是心魔使然,有的人看球着了迷,便成为所谓的超级球迷,自己喜欢的球队一旦失败,他敢去跳楼。这也是心魔作怪。凡事都有个度,一旦某种嗜好超过一定限度,心魔就会支配你的身体,干一些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书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已久,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如今市面上常见的书画作品。一般是唐宋以后的,也就是在锦帛和纸张大量用于书法和绘画以后。书画最早是刻在龟甲、陶器、青铜器等器物上的,跟现在所指的书画作品不太一样。唐宋以后锦帛和纸张大量生产,书画有了最合适的载体,具备了大量流传的条件。历朝历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作品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如今能收藏一幅名家真迹,几乎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到了宋代,在绘画作品上题字逐渐流行,于是有了书画不分家一说,书画一词或许来源于此。宋以前大多是在锦帛上作画,宋以后宣纸盛行,绢本和纸本开始并驾齐驱,元明清三代,宣纸应用更加广泛,纸本书画的流传大有盖过绢本之势。我们通常理解的书画作品,就是在宣纸上绘画以后,然后装裱,其实这只是书画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