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强大的手段 (第2/2页)
声。 “这确实是良策,眼下数万俘虏没法安置,正好用于屯田,还可让违法服刑的人去,而且零陵郡逐渐安定,流民增多,也可以安排来屯田。” 王旭连连摆手。 “不行!不能这么办!” 众人大为惊讶。 桓阶疑惑道:“将军为何反对?” 王旭仔细回忆历史对屯田的评价。 “其一,我曾答应过投降的受惑民众,只要他们投降就给予安置,人无信不立,我身为一郡之首,更不能做这种事,若失信于民,如何让百姓倾心支持? 其二,零陵郡地广人稀,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发展和建设,必须充实民户,北方的富有郡县地域比零陵小得多,人口却多数倍,想要赶上人家,必须谋划长远,不能竭泽而渔。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屯无法长久,这些民众困死在那片土地,短时间或许能缓解生存压力,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心生不满。 普通民户可以努力发展,生活越过越好,而屯田的民户无论怎么做都只能勉强糊口,大部分收益要上交给军队或官府,等同于断绝他们的希望,即便他们不暴动,也会消极怠工。 干得多只够温饱,干得少还是只够温饱,谁还愿意拼命干,最终必然造成粮食大幅减产,三亩地恐怕还不如普通人家的一亩地,屯田就变成浪费土地,远不如划给普通民户,征收赋税来得划算。” 许久的沉默。 众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半晌。 田丰率先回神,心悦诚服地说:“主公深谋远虑,古今罕有,属下拜服,只不知主公指的屯田是什么?”
“军屯!” 王旭环顾众人,含笑接口。 “我的意思是让将士们参与务农,不说自给自足,但能减少府库压力。” “这……” 公仇称迟疑片刻。 “主公,这样会不会影响将士的日常训练?” 王旭摇头。 “不会!军中士卒一部分训练,一部分农耕,轮流替换,哪可能耽误?” “若大军出征怎么办?农田岂不是要荒废?”刘先插话道。 “始宗问得好。” 王旭思量着接话。 “大汉如今虽是以募兵制为主,但征兵制从不曾废除,零陵郡地处南方,自由民户较多,按大汉律例,二十岁以上男子都要服兵役,兵员足够的情况下也要随时准备应征,直到五十六岁才能免役。 我们大可着手征兵,把征集来的人称为预备役,若大军出征,预备役就要接手军屯事务,闲时则各自返家,顺道还可以略作cao练,必要时补入军队。 预备役没有固定薪俸,只在服从劳作时供给伙食,根据时长发放少量贴补,劳作期间也不限制自由,按时前来劳作便好。”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彼此议论纷纷,显然是没什么意见。 王旭环视一圈,轻轻摆手。 “没别的事就去忙吧,尽快制定预备役的细则,制度也尽量宽松,不要过度影响百姓生活。” “诺!” 众人低声应命,各自起身离开,唯有周智没急着走,神秘兮兮地跑到近前。 “老大提出预备役这个概念确实好,但我还得说个事,南方的土地兼并虽然不如北方厉害,但还是要及时控制,若民众都成为士族门阀的附庸,便不用履行兵役和徭役,预备役制度就没法执行。” 王旭笑着点头。 “我心里有数,这事儿不能cao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让人们接受,不然会引起反弹,周边官员哪个不是大地主,将士和百姓更是把土地当命根子,现在的土地还不像后世是国有,全是私有,属于人家世代积累的祖产,你去动他们土地试试?还不马上跟你拼命?” “噢!我就提醒一下。” “行,你要有闲心,抽空就帮我想想对策,等将来拿下荆州才逐步实施,主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设法让百姓过得更好,必须让他们越来越富足才会支持我们,第二是让士族门阀把重心转到商业,让他们发现土地带来的收益低于商贸,慢慢实现思想的转变。” “算了,这个真的好头疼,还是老大自己想。” 周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王旭笑笑,不再多说,带着徐淑缓缓离开议事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