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进城 (第1/2页)
“还没请教先生大名呢。”第二天那人果然如约前来,小六子租了一辆大车,三人一起往蒙城县城赶去。 “姓吴名为,字文和,江湖中一散人罢了,大人不问我是何处来,要往何处去?”那书生问道。 “英雄不问出处,你要不愿说我何苦要问,你要愿说我何必要问,我看重的是先生胸中的才气,可不想关系你的来历。”李奕倒也不想追究此人来历。 “大人真乃一秒人啊,。”吴为拱手道。 “先生乃一真人啊,昨日听完先生一番话我可是思虑到深夜,闯贼南下,蒙城县必受洗劫,还望先生教我如何处置。”吴为昨日的一番话让李奕大开眼界,李奕虽然知道历史的大概走向,可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 “大人言重了,闯贼不事生产,如蝗虫一般只知劫掠,南下之时肯定不会带有许多粮草,而你所在的县城在颍州之东凤阳之北,闯贼南下主力断不会绕路攻击蒙城,此举太耽误时间,最多只会派一偏师劫掠县城,以获取闯贼所需粮草,闯贼南下后有追兵,围城肯定不会太久。大人此去蒙城县首要任务就是整饬城防,囤积粮草,他日闯贼围城,蒙城县只要能坚持到朝廷大军救援,就是一场胜利。”吴为这个时候也不藏私,一展胸中韬略。 “先生大才,此去蒙城,我无忧矣。”李奕拍手大笑道,心里对吴为是越发的佩服。 两人在车上聊的越发兴起,李奕惊讶于吴为的博学多知,吴为则对李奕的许多新颖想法甚感意外,两人在车上聊的投机,时间也过得特别快。车子在官道上走了四五日,李奕的好心情就消失殆尽了,车窗外的难民筚路蓝缕,连绵不绝长达数里,难民们一个个眼神空洞而麻木,机械的往蒙城县城方向走去。 “看来此去蒙城县城,赈灾是当务之急。”李奕看到车窗外的灾民,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亲眼所见根本想象不出这幅人间惨象,史书上一句“岁大饥,人相食”,可这区区六个字包含的人间惨象让人不忍直视。 “马上要入冬了,如果不做好准备,这些灾民中的绝大多数人熬不过这个冬天,不等闯贼过来,这些个灾民就闹起来了。”吴为身处乱世,深知饥饿的力量可以让很多人铤而走险。 “此去上任,粮食为重中之重,万万不能有任何闪失”李奕何尝不知身在乱世,粮食有时候比金钱更加有诱惑。 “只是以本土之粮养外地之民,大人还需谨慎。”人心都是自私的,特别是身处乱世,大多数乱民揭竿而起也不过是为口饱饭,当本地百姓知道李奕要把自己的救命粮发给城外的灾民,那可够李奕喝一壶的。 “先生所虑甚是,不过要我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灾民就这样饿死冻死,我自认为做不到,我是蒙城县的县令,可我更是大明朝的县令,蒙城县的百姓是大明的子民,城外这些个灾民也是大明的子民,赈灾一事我自当尽我全力,当保证这些灾民熬过这个冬天,还需先生多多指导。”李奕看着眼前的灾民,颇为动情的说道。 一旁的吴为看着年轻而热血李奕,那颗沉寂了多年的心也有一丝的温暖,吴为从李奕的眼中看到真挚,看到了悲天悯人的慈悲,更看到了那种百折不饶的坚韧,跟着此人不一定能成功,可接下来的日子绝对不会平凡,想到此处,吴为迎着李奕的目光回答道:“敢不效死命。” 新官上任,本来是先去蒙城县城外的驿站内等候,待县衙内各色官员做好准备,然后是衙役开道锣鼓喧天,风风光光的进到县衙内,可李奕到达蒙城县城外时时候尚早,不想在驿站内耽搁,更想提前察看一下民情,故而路过驿站而不停歇,直接进到蒙城县城内。不过马车在离城门口一里多的地方停了下来,车内的李奕顿时纳了闷了,难不成在明朝就有堵车的现象,掀开马车前的帘子一看,还真他娘的是堵车了,一条一里多的长队从城门口排到了李奕的马车前,队伍在缓慢的移动着。 “小六子,前面看看,为什么堵成这样?”李奕心中疑惑,只得派小六子前去打探。 过了没一会儿,小六子气喘吁吁的跑回来汇报道:“少爷,城门口设了卡子,进城人员要交过路费,每人十文。” “过路费?先生走南闯北见识过人,可听说朝廷有如此条令?”李奕不清楚当今律法,只得向身边的吴为问道。 “如果我们是进城贸易,确实得缴纳一定费用,可我们并未携带货物,万万没有交税的道理,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吴为一听就明白这是在私自收税,可又不好明说,只得暗示道。 “哦,看来我这新上任的县令进自己的县衙还得交过路费。”李奕听完明白吴为的意思,对着身后两人笑道。 李奕见车子行的极慢,索性从马车上下来,步行往城门口走去,四处打望一下发现远处城墙下搭建了绵延数里的窝棚,不能进城的难民们全部住在这低矮的窝棚内,微风飘过,一阵腐烂的气息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