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 招商 (第1/2页)
PS:这章有点无聊,不过这章的内容关系到主人公的税制改革,算是主人公走的第一步吧,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大人有办法,那你快说说。”众人被李奕这话撩的心痒难耐,齐声问道。 “既然大家都想听,那我就不藏着掖着,不过说之前还请姚波说说咱们大明朝的盐政,我再接着补充,你看如何?”李奕说完看着姚波。 “好,既然大人要我讲那我就啰嗦几句了,当年太祖爷为解决“九边”百万驻军的粮饷供给,实施了军屯、民运粮、开中法三套制度。亦即军士屯种自给,百姓向边镇输纳,商人纳粮中盐办法,习惯上称为屯粮、民粮、盐粮。然而,北部长城一线地处高寒,屯田产量有限。因此,朝廷每年征调北直隶、晋、陕、豫、鲁数省农民将交纳后的粮食运送到指定边镇。但要把数十万石粮食转运到边塞岂是这么简单的,不光妨碍农时而且成本很高,光在路上消耗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洪武三年,山西巡抚将此问题奏报太祖爷,建议皇上通过朝廷所控制的食盐专卖权,让商人到大同仓交米一石,太原仓交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合两百斤,然后凭盐引换盐运销获利。这样既省运费,又能使边关粮食储备充足。太祖爷觉得此法利国、便民、惠商,下令全国推行。”姚波说完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喉咙,见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索性又讲了起来。 “洪武四年制定中盐规则,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户部的招商榜文要求,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地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商人纳米中盐的条例由户部出榜,依军情、粮价、路途、利润酌定。于是各边镇多召商中盐,盐的运销与军需供给有机结合。商人为节省成本,干脆雇农民在边地垦种,就近给军卫仓纳粮,这就是商屯。 开中法的实质是放权让利。太祖爷突破汉武以来盐铁垄断制度,将官营的盐业专卖权转让给普通商人,用来解决庞大军需供给,此法利国利民,太祖爷不愧为古今第一雄主。 永乐以后,开中的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纳米中盐、纳钞中盐发展为纳银、纳铁、纳麦豆、纳茶马、纳丝绢、纳棉布中盐等十二种,开中法不仅使晋商迅速崛起,而且带动了两淮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若此法能很好的贯彻下去,实在是一部利国利民的好法。”姚波博闻强识,把明中期的盐政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为什么这么好的办法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呢?如今的盐价居高不下,我们老家的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盐,每日只能以卤水度日。”周渤说道此处这气就不打一次来,以前造反一直觉得是皇帝老儿不给自己饭吃,可如今听姚波讲了一通道理,原来太祖爷当年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接下来就请大人补充了吧。”姚波既然能把明朝盐政的由来讲的头头是道,岂会不知这个良法实行不下去的道理,只是这其中有的东西犯忌讳,由他这个衙门小吏讲出来不合适。 “既然姚波不敢讲那我就来说两句,盐这个东西说他金贵吧确实金贵,上到天子下到黎民,缺了这个东西这吃饭没味手脚乏力,确实是个好东西,可要说他贱吧,的确贱如尘土,不说别的地方,单说咱们两淮盐场,每年产盐数百万斤,可为什么百姓还是吃不起盐呢?因为朝廷需要银子去支持军队,去维持整个朝廷,故而朝廷绝对不允许食盐降价,所以严格控制盐的流入量。但这么一大块肥rou人人看的眼馋,眼馋怎么办?那当然就得想办法了,许忠,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办?”李奕见屋内没有外人,也就没有什么顾忌,索性放开了讲。 “我啊?我就直接买私盐啊,私盐可比官盐便宜的多。”许忠想了想说道。 “你啊,充其量就是个私盐贩子,成不了大气候,贩卖私盐多麻烦,咱们大明朝的官员可比许忠聪明多了,也胆大多了,自正德年间起,本为利国利民的开中之法成为了少数官员的敛财之法,宦官﹑勋贵﹑官僚们见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开始依靠手中的权力倒卖盐引,致使边关粮储空虚,盐价虚高不下,边关的将士们饿着肚子抵御外敌,而内地的百姓则花大价钱来买食盐,朝廷没有得到实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