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九章 高山流水 (第2/2页)
希望慕容燕拿去贴补一下各地的灾民。”李奕知道如今的慕容家垄断了粮草转运的差事,垄断带来的就是暴利,这件事情是李奕种下的因,那李奕就想了了这个果。 “好,这事我应下了,我这就发话,收购的价钱提高三成,绝对不会让各地的灾民戳我慕容家的脊梁骨。”慕容燕听到李奕的一番话心中颇为触动,李奕不是道德君子,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鄙视商人的逐利天性,而是说这三万两白银作为补贴,尽量弥补自己的损失。 “好,事不宜迟,慕容兄赶快安排人去码头运粮吧,我也得马上赶回大营去了。”李奕听到慕容燕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心里顿时一阵欣喜。 “今日听李兄一番话语,让我大受裨益,心中激动难掩当弹奏一曲,请李兄欣赏。”慕容燕说完来到自己的琴台之上,准备抚琴一曲。 “好,慕容兄有如此雅兴,我自当奉陪。”李奕一听痛快的应承道。 “此琴名为焦尾,乃是汉朝末年蔡邕所制,传说当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蔡邕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此琴流传千年,经过各位名家弹奏,到了本朝为昆山王逢年所收藏,我花了万金从王逢年的后人手中购的,一曲高山流水还望李兄欣赏。”慕容燕细细抚摸着桌上的古琴说道。 李奕闻言大吃一惊,没想到这琴竟有如此来历,仔细观察之后果然发现琴的尾部有一点焦痕,琴身表面为漆面黯红,有着细密裂纹,如冰面的冻痕,与传说中的焦尾琴果然如出一辙。如果说蔡邕还有点陌生的话,那他的女儿蔡文姬可是如雷贯耳,这父女俩都是汉朝末年的大乐家,与其说慕容燕是在弹一把古琴还不如说他是在弹奏一段历史。
慕容燕端正坐姿,视琴的神态,如同是碰到一位久别重逢的挚友。音韵起后,如同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宇,大气蒸腾,阴晴不定,李奕之感觉自己好似伫立在高山之巅,云雾缭绕,有飘飘欲仙之感。渐渐乐曲节奏开始轻快,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悉心聆听,李奕心中愉悦之感油然而生。旋律如歌,正是“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乐曲的高潮部分旋律则跌宕起伏,紧接着是急促的流水声,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李奕眼前浮现出一副“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如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乐曲渐渐平静下来,接近尾声。犹如轻舟已过,水未平,泛起层层涟漪。接着又重复了前面如歌的旋律,节奏快而有力,充满热情。又似流水复起,激浪拍岸穷。 到了尾声部分,旋律由下向上,富于激情,流水复起之势未减,令人回味无穷,李奕久久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rou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以前一直以为是古人的夸张之词,今日听慕容兄演奏一曲,乃知古人不欺我矣。”李奕久久沉浸在这琴音中不能自拔,许久过后才怅然感慨道。 “琴音有幸,能入李兄之耳,今日能弹奏此曲,与李兄有莫大干系,我不如伯牙,李兄却胜子期多矣。”知音难寻,当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慕容燕就是借这首高山流水向李奕表达自己的心迹。 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结果,钟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慕容燕以俞伯牙自比却把李奕比作钟子期,仰慕之情尽露。 “慕容兄这个朋友我李奕交定了。”由琴知人,慕容燕能弹出如此雅曲,李奕知他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商人,故而朗声说道。 一曲高山流水让两人之间的那点小芥蒂烟消云散,两人终于重归于好,也为这高山流水遇知音再续了一段佳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