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火炮定型 (第2/2页)
保障,火炮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这是把火炮分级,什么部队该配什么型号的火炮,从实用上来区分。 二,提高炮管的寿命,采用技术手段,古代火炮的发射,说白了,是火药在炮管里爆燃,从而产生向外的压力,打出弹丸,但炮管本身也要承受这个压力,而且还不能泄露,不然漏气严重的话,射程就会大大缩短。 提高炮管的技术,就是提高炮管的抗压力,这种物理知识,对刘克明、陈庆洪来说,无疑是天书,根本无法理解,但对李国强来说,只要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就不是问题了。 明白了思路,刘克明、陈庆洪负责攻关铸造和材料,李国强则带着李家庄学校的学生,摸索炮管的抗压力和散热问题。 时间到了崇祯9年春节,李国强还没找到,解决炮管抗压力的办法,崇祯10年正月,第二代车**攻关到了关键时候,李国强只好放下火炮,攻关第二代车**。 崇祯10年2月,第二代车**试车成功,李国强才又回过头来,继续研究解决炮管抗压力的办法,但一直却找不到好办法,刘克明和陈庆洪,倒是解决了铁炮的材料问题。 2月的一天,李国强心中烦闷,就到铸造场来看刘克明铸炮,刘克明这次因为实验新铁,一共铸了三门炮,结果其中一门炮,刚取掉铁模一会,炮管外壁就出现了裂纹,这门火炮直接就报废了。 旁边一个小工,好奇的问刘克明,这门炮为啥刚取模,就出裂纹了呢?刘克明随口答道,这是炮管外面比里面冷得快,拉裂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国强若有所思,但还抓不住要点。 突然,李国强明白了,这是热胀冷缩原理,如果先让炮管内壁冷却,则同样由于热胀冷缩原理,炮管内壁的部份,由于先冷却,密度会较高,炮管外壁则较低,可增加内管壁的强度。 李国强心中狂喜,似乎找到了解决炮管寿命的技术方法了,试验一次就可知道结果,说干就干,李国强马上叫来刘克明、陈庆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这二人跟着李国强也一年多了,也学了不少知识,技术水平跟刚来时已是天壤之别,两人也觉得这个方法似乎可行。 经过一番准备,崇祯10年3月2日,经过新材料,新方法铸造出来的新火炮试验成功,刘克明把这种新方法叫做“李氏水冷法”,李国强笑着叫刘克明去掉了李氏二字,改为“水冷法”铸炮技术。① 崇祯10年4月,长沟堡兵器组定型了火炮的型号,一共三种型号,第一种,轻型步兵炮,其实就是大号的火枪,外形跟后世的无座力炮很像,这主要是考虑到明朝糟糕的道路情况,作为步兵的火力支援。 轻型步兵炮,口径达到了30毫米,主要是现在只能使用黑火药,口径太小的话,杀伤力有限。采用实心弹和霰弹两种炮弹,实心弹基本上是步兵用来攻击房屋时破墙或破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射霰弹,形成弹幕,增加火力覆盖。 跟后世设计一样,支架、底座、方向机、瞄准具这些都有,射击距离分别为最大射程500米,有效射程150米,全炮重48斤,可以拆卸,一匹骡马或两个人都可以轻松转移。② 第二种,5斤轻型火炮,以5斤实心炮弹定炮型,采用实心弹、霰弹、开花弹,(炮弹的底火问题,采用导火索延迟爆炸解决。)三种炮弹,射击距离分别为最大射程1千500米,有效射程500米,全炮重574斤,需要两匹骡马牵引。 第三种,10斤中型火炮,以10斤实心炮弹定炮型,采用实心弹、霰弹、开花弹(炮弹的底火问题,与5斤轻型火炮一样,采用导火索延迟爆炸解决。)三种炮弹,射击距离分别为最大射程3千米,有效射程1000米,全炮重1150斤,需要四匹骡马牵引。 三种型号火炮,使用寿命均为3000发,定下了火炮型号,李国强让武器组先生产轻型步兵炮和5斤炮,考虑到现在10斤炮还暂时用不上,10斤炮就暂时不生产,至于20斤或20斤以上的重炮,暂不考虑。 轻轻的合上《枪械基础之轻兵器》《火炮概论》这两本手写书,李国强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火枪、火炮研制成功,该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①:这是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人罗德曼在南北战争时期发明的,故又称罗德曼法。当时据称一举将炮管寿命提升五倍之多。这种方法在明末完全可行,没有技术限制。 ②:最大射程——射弹所能飞行的最大距离,比有效射程要大很多,但是伤害较小,也不存在瞄准的可能。是武器战术技术性能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