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三国演义传天下(中) (第1/1页)
事实证明,萧让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 《三国演义》在“醉仙楼”“连载”已经超过十天时间了,可是客人的评论方面却始终是毁誉参半。而且这“誉”的一半,还是在萧让“雨公子”的名头传开以后才慢慢多起来的。 原来,在这十天时间里,随着荥阳郑氏、兰陵萧氏,还有济阳长孙氏等等有意无意的“宣传”,萧让“雨公子”的名头已经在洛阳城内传扬出去了。而众人一旦得知了这“醉仙楼”的少东家就是那天下闻名的“雨公子”,那引起的轰动自然是常人所没有办法想像的。 “听说了吗?‘雨公子’到了我们洛阳了…” “哦?真的?你是说那个写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雨公子’?那个超级神童?…” “不然你以为还有谁?这天下间除了‘雨公子’以外,难道还有能连创三种体裁的八岁神童吗?” “呀,果真如此的话,那当求一见啊!请问他现在在何处落脚?…” “嘿嘿,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其实那地方,你我也曾经去过…” “什么?究竟是何处?快快与我说来…” “哈哈,就是那出产‘醉仙酒’的‘醉仙楼’,半个月以前,你我不是刚去过那里喝酒吗?听说那‘醉仙酒’便是‘雨公子’所创…” “什么?‘醉仙酒’也是‘雨公子’所创,难怪这般地奇特,实在可以算得上是‘酒中之王’啊!这可不得了!快,快,快陪为兄往那‘醉仙楼’一行,若能见得‘雨公子’颜面,当真是死而无憾矣…” “哈哈,小弟正有此意,同去,同去…” …… 自几日前开始,这样的传言就在洛阳城的内外不断地流传、发酵着,所以可以想像,最近一段时间来,“醉仙楼”的生意火爆成了什么样子。不过,这些匆匆赶到“醉仙楼”来打算见萧让一面的人最后都失望了,因为萧让父子还没从长孙府里出来,而整个“醉仙楼”,现在都是交给一个从没见过的掌柜在打理着。 不过,他们到“醉仙楼”来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因为这些天里,“醉仙楼”的大堂中央,每天都会有一个名叫“黛儿”的小姑娘在那里说上一段名叫《三国演义》的故事。听说,这个故事还是由“雨公子”萧让亲自改编的,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多数客人的目光。只是,这个故事听下来,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雨公子”萧让称赞有加的,因为,这《三国演义》的故事虽然足够精彩,可是语言偏向于半文不白,而且与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①也相距甚远,所以一部分思想“僵化”的读书人就接受不了了,大叫萧让“不学无术,竟敢乱言三国”。 可萧让是“乱言三国”吗?也许是的,对于这一点,在场的黛儿也从不否认。可你要知道,既然这是“演义”,那就是说,此并非历实,不过就是一个故事,图大家一乐而已。至于萧让是不是“不学无术”的议论,黛儿根本就不值一驳了。这个事情,天下间都早有公论的了,那还用说?你要是说萧让“不学无术”,“没有学问”,那么好,也请你作出一首能够媲美《静夜思》的诗出来,或者你也创出一种全新的诗体、字体、画体?这下子,那些人都“哑口无言”了。 不过,虽然每天大骂萧让“不学无术,乱言三国”的人不少,可是每天听书的却始终只增不减。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听完最新的一章书以后,大多还是会大骂萧让,可是转眼间,他们就厚着脸皮去问黛儿,何时再有更新!其实,这都是因为这《三国演义》实在是太过精彩的缘故,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那些读书人对于三国定性认识,可是却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特殊体验,所以他们都是听了一次之后,第二天又来,然后是第三天,这就是所谓的“欲罢不能”吧。 而有鉴于此,“醉仙楼”新请的那个掌柜还商业“嗅觉”十足,顺应时势推出了“门票制度”。这让萧让得知之后有些无语,同时也有些欣喜,看来这个新掌柜还真是不错啊!至少要比萧林那个老书生要好得多了。不过,这个“门票制度”还是有着不少的缺陷,因为它只是要求客人必须在“醉仙楼”消费,然后就能在大堂内听书了,这毕竟门槛不大,所以每天说书的时候,“醉仙楼”的大堂中央都被“堵”得不成样子。
萧让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于是就在这个基础之上做了一点创新。那就是把“门票制度”改成了“会员制度”,也就是说,你想要听书,那就必须得交一笔钱加入“醉仙楼”的会员,然后每天消费一定的金额,这才能顺利听到每天的最新的章节。 至于那些拿不出那么多钱加入会员的客人怎么办呢?对于这个,萧让也想出了一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延迟七天,他就会派人到洛阳城的四门去,将那七天以前黛儿曾经说过的章节再重复说上一遍。 不过,七天的时间毕竟不短,而说书人也从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换成一个大老爷们,那感受自然不一样。于是旦凡手头上有那么一丝闲钱的士子,大多数都是争先恐后地“扑”到“醉仙楼”,以求得那能最快听到最新章节的《三国演义》的会员资格。 ****************************** 注释: ①《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因文笔流畅、尊重事实,所以受到后人推崇,被誉为“前四史”之一,是人们研究三国时期政治经济的重要参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