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格物学学校雏形(中) (第2/2页)
不是从其他小国中获取好处,以使自己的实力更强,国民更富,而是由于面子作怪,尽想着给这些小国“恩惠”,以赢得些许自以为的“虚名”。这难道便是传说中的“以德服人”吗?可是这“以德服人”到底有没有效果,历史说明了一切。那就是异域番邦根本不怕你这中央帝国,而且不旦不怕,还时常侵略你,把你当做了是一头肥羊。可是后世的e国、m国就不一样了,同样是一个时代里最为强悍的国家,它们对是其他国家的国民,一向是以“屠刀”对之的,结果就是,全世界都尊重它,也害怕它,根本没有出现“把它当作是肥羊”的况。 “嘿,‘雨公子’真不愧是我大隋第一才子,此番在高句丽国,听说先是在诗词上大败高句丽人,接着又让其‘格物学’上的第一人伏首下跪,从此尊为老师……” “什么,什么?还有这等事?快说来听听,快说来听听……” “嘿嘿,莫急,你们先听‘雨公子’所作的十八首诗……“ “什么?有十八首那么多?这应该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吧?……” “好几天的时间?兄台,你未免也太小看‘雨公子’了吧?其实他只是用了一刻钟而已,而且每首诗句都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好诗……” “哦?果真如此?这怎么可能?……” “嘿,这个你尽管放心!当‘雨公子’所作的那十八首好诗已经流传开来了,只要你稍一打听,马上就能知道个中的详。” “哦?兄台快快说来,兄台快快说来……” “好,听着了,第一首是,好雨知时节,当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洛阳城。” “古木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①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 这样的对话在大隋使团回到洛阳之前的前几天时间就一直在大隋的各处出现了,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是由杨广派往各地的密探来亲自“导演”的,可是没有两天的功夫,所谓“雨公子”萧让的“英雄事迹”就传扬天下了,所以自然再用不着他们再多加干涉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萧让带领着大隋使团真正踏进东都洛阳的时候,整个洛阳城都震动了。百姓们都奔走呼告,直说“大隋之第一才子”归来了,每个人都想一睹萧让的风采,最后还是杨广出动了御林军,强行将“狂”的百姓分开来,这才将使团一行人接进了皇宫。 “让儿,让儿……” 进了皇宫之后,萧让却意外地没有见到杨广。因为来人根本没有将他引往正,而是将其引入了一处偏,而在这处偏中,萧让的父亲萧林正等待在那里,于是在见到他的第一时间,直接窜到了他的边,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之后,这才动地说道,“苦……苦了你了…… 以下免费 注释: ①翻译: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②翻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诗文欣赏: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边飘,蛙声就在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