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献俘仪式 (第2/2页)
任命为集贤殿掌事。 陈希烈跪下道:“皇上,今日是皇上千秋之节,正是天下大喜之事,若妄动刀兵,见了血光,恐非大吉之兆啊。” 李隆基听了皱了皱眉,他笃信道教,对这玄学也是挺有研究,当下便有些犹豫,裴耀卿看了一眼李林甫,站出来道:“皇上,此言不妥。” “哦,裴爱卿,你又有何话说?”李隆基正在进退维谷,看到有人出面劝说,心里也是一松。 “皇上千秋之节,自当普天同庆,此次献俘正是为皇上千秋节献礼而为,且河东将士征战沙场,奋勇拼杀才有此大捷,而这刀兵是向敌人而动,并非为我大唐而动,所谓彼消我涨,正是大喜之事也。”裴耀卿道。 李隆基一想,此言有理,他看到陈希烈还要说话,摆了摆手,陈希烈只好退下,不敢再说。 高力士见状,知道可以开始献俘了,正想说话,梅妃江采萍道:“陛下,这数百人都要斩首吗?” 李隆基点点头,道:“这些人都是突厥武士,据忠嗣所言,都是数次南下我大唐,破我城池,杀我百姓,每个人手上都沾满了我大唐百姓的鲜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杨玉环美目一转,看了江采萍一眼,柔声道:“陛下,这么说来,这些人都是死有余辜的了,臣妾看那些百姓都很高兴呢。” 李隆基看了一眼城下,笑道:“孟子有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力士,开始吧!” 高力士大声唱道:“皇上有旨,将这些大唐的罪人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城上在讨论该不该杀掉这些俘虏的时候,城下的士兵么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让俘虏们跪成六排,每个俘虏身旁都站着一个士兵,只等皇帝李隆基一声令下了。
听到高力士的声音,王忠嗣抬起手,接着狠狠地挥下道:“斩!” 手起刀落,三百多名俘虏人头落地,围观的百姓有的叫好,有的捂住眼睛不敢看,还有的惊叫出声,不一而足。江采萍和杨玉环都一声惊呼,江采萍脸色发白,不敢再说话,杨玉环却是掩住小嘴,接着娇声道:“陛下,突厥人也和我们汉人一样嘛,一刀下去命也没了。” 李隆基笑道:“哈哈,爱妃说得对,以前朝廷上经常有人说,突厥人难打,现在忠嗣不是干得很好吗?他刚到河东才一年,就打了一个打胜仗。” “臣妾绣了一幅奔马图,想赠给此战最英勇的战士,您看行吗?”杨玉环接着道。 李隆基愣了愣,接着道:“好啊,爱妃,这当然可以,不过这次恐怕没有机会。”说完他站起来,走下了龙椅,转身想下城楼,杨玉环赶紧追上去,一把扯住李隆基的手臂娇声道:“为什么啊,三郎?” 李隆基拍了拍她的玉手,笑道:“因为这次他没回京。” “是谁啊?” 李隆基笑而不语,梅妃跟在后面,看到李隆基和杨玉环卿卿我我,心中有些不屑,这杨玉环,连体面都不要了,在这么多大臣面前和皇帝这么亲热,她默默跟在后面,皇帝离开了,李林甫率领众大臣也跟在后面。 将俘虏斩首完毕后,王忠嗣率领自己的几个亲兵进了太极宫,他还要去面见李隆基,而手下的大部分将士则撤回军营,城门前自然由京兆尹手下的衙役清理,而一众百姓们看完了热闹也各自散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去朱雀大街上等着宫里的公公出来赏赐御膳御酒,享受帝国的福利。 骑马走在城门洞里的王忠嗣响起了今天献俘仪式竟然没有看到太子李亨,不禁有些奇怪,前天他面见皇帝后就回了家,昨天才去的军营,安排好一切事务后就住在那里,没有去面见太子,难道这是太子缺席的理由?这次回长安,他感觉和太子疏远了很多,不过他没有办法,身为军人,不能只顾着和别人勾心斗角,一心为过才是正理。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的李亨正站在东宫他的寝宫门外,看着朱雀门的方向,心里很是苦涩,也很是不甘,王忠嗣从小和他一起长大,但他今天并没有到朱雀门去看献俘仪式,理由是他昨晚着凉了,身体不适,李隆基也很通情达理,就让他在家休息,他也不愿意看到太子和手下大将过从甚密。 李亨今天确实是不给王忠嗣面子,原因是因为得知王忠嗣上报的请功名单里,许默排在首位,而皇帝在还没正式论功行赏的时候就将许默提拔为安北副都护、镇北州都督,手握数万重兵了,这让他很不满。他不喜欢甚至很憎恨许默,因为一个不服从他的年轻将军,在他登基的时候,会成为他的麻烦,现在,他必须先解决这个麻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