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_第二十节 靶场校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节 靶场校射 (第2/3页)

是让他注意此时我们三个彼此之间的身份,不要一时失言或者表现出不自然来,那是自寻麻烦,不过他表面上没有将这种黯然表现出来,而是用和我一样轻松的口吻回答道:

    “呵,你没有忘记我这个哥哥才怪,我宁可相信九王的话也不会相信你这个小丫头‘骗子’的谎言,借口就不用找了,你还问我想家不想家,是不是存心揭我痛处啊?你有九王体贴照顾着,肯定是乐不思蜀了哪像我一个孤家寡人的,寂寞无聊的时候不思念家乡才怪!”

    多尔衮笑道:“我说世子阁下啊,你怎么会寂寞无聊呢?我前几天还听岳托讲你经常和他一起骑马练箭,忙得不亦乐乎呢,他那里美女众多,你们既然‘臭气相投’,难道他没有找几个水灵俊俏的陪你说说话,解解闷吗?”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他倒是提过,可是我自己觉得消受不起,还是等些时候再说吧。”李淏毕竟是朝鲜的规矩严格的宫廷中长大的,一向循规蹈矩,严守礼法,哪里会像多尔衮他们这些生性豪迈爽朗,风liu好色的满洲贵族一样毫不避讳地公然讨论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呢?他白皙的面孔顿时泛红了,急忙解释着,好像生怕多尔衮误会他也干了那些风liu事一样。

    “哈哈哈,”多尔衮大笑起来,用嘲讽似的眼光看着羞涩的李淏,好像不捉弄他就不过瘾似的,“我说你们朝鲜啊,学人家大明的什么都好,可就是不幸连他们那些迂腐陈旧的臭规矩也学去了,实在是画蛇添足,害人不浅啊,哪像我们满人,十二三岁就成亲娶媳妇,十五六岁就提刀上马,跟着大人一起征战沙场,当初谁要是不让我们这些还没有马高的半大小子跟随出征,那就一个办法:哭!我当时也是用这个法子骗得我父汗心软,才跟随当今皇上,当年的四贝勒一起出征的。”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举止优雅斯文,像个汉人中的翩翩佳公子,这可真的和他所说的那些直爽风趣地话语大相径庭,这个多尔衮真是个矛盾的复合体,只见他抬头笑了笑,继续说道:

    “还有我那个弟弟多铎,一向被父汗视为掌中明珠,把这个老幺疼爱得可以,他才十二岁就分给他一个实力最强大的整旗,那时候我和阿济格只有眼红的份,后来这些哥哥侄子们纷纷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无功受禄,没想到皇上即位为汗的当年率领大军征明,盛京极为空虚,后来有敌对部落大举来犯,没想到当时这个只有十三岁的多铎居然轻而易举地率军击溃了敌军,真是令我们惊喜不已啊!我这个做哥哥的都自愧弗如啊!”

    多尔衮说起他这个令他又疼又恼的弟弟来,眼神中还荡漾着些许的欣慰和赞赏,我知道这也许就是后来他想培养多铎做他的接班人的原因,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让多铎早早地染上天花故去,多尔衮后来之所以英年早逝也有因为伤痛多铎而哀痛成疾的原故,否则的话,多尔衮身后的命运,就与我们所知的截然相反,大大不同了。

    感叹之余突然想起:假如现在的这个多铎真的是刘郁的话,那么作为穿越时空的现代人,他的身体是否也过来了?我们自小都种过牛痘或者注射过天花疫苗,根本不可能再生天花了,我之所以差点“中标”,全怪我是单纯地灵魂钻入这个古代人的躯体里,所以不能把免疫力带到古代里来的原因。可是假如刘郁真的是身体也一道穿越的话,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历史就会轻轻松松地改写,多铎不死,绝对会影响到多尔衮的命运,难道老天真的要帮多尔衮吗?尽管我对于多铎是否是刘郁的怀疑越来越深,但我还是希望刘郁就是多铎,那样的话,就自然没有了“扬州十日”,要多少生灵免遭涂炭啊!实在是天大的功德,阿弥陀佛!

    李淏一脸佩服和向往的神色:“你们还真是幸福啊,这在我们朝鲜是想也不用想,真羡慕你们啊,我们这些朝鲜的王室子弟们,恐怕长大成人也没有几个摸过刀枪的,我们朝鲜就是重文轻武,实在有失偏颇。”

    “是啊,所以这也正是你们的民风柔弱,军队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啊,现在的大明不也正是这样吗?自从袁崇焕死后,他们对我大清的作战一向是屡战屡败,去年年初我那哥哥阿济格破关入晋,冀,转战攻陷数十座城池,无不望风披靡,获取人口二十余万,牲畜无数,浩浩荡荡地照原路回京,过隘口时个个鲜衣怒马,满载而归时,那些人数倍于我八旗军士的明军,居然一路远远尾随着根本不敢靠近,连后面的辎重部队都不敢偷袭,真是让人笑掉大牙,阿济格干脆让人把路旁大树的树皮剥掉,上面写上‘各官免送’!你说这样的明军如何是我们的对手,让我们尊重得起来?哈哈……”多尔衮说到这里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仿佛那明军丑陋畏缩的一面正在他眼前晃动。

    我和李淏却笑不起来,在锋芒毕露的八旗铁骑的刀兵所向,汉人还有朝鲜人都受到了屈辱的侵略和掠夺,听他不免得意地说起这些“趣事”时,我们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不过俗话说马善被人骑,自己不争气,被别人欺负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要怪只能怪自己打不过人家,成王败寇嘛,古今都是这个理。

    多尔衮说的这件事情还真的和我在史书上看到的一样,尽管他没有细讲当时的战况,但史料上却记载得很详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