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祭文,只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2/2页)
看到的了。 塞外的冬天,夜幕总是降临得太早,神志昏沉间,只见到周围昏黄的光线已经是蜡烛所发出的了。一滴滴烛泪缓缓滑落,凝结成一块块艳红。 “现在几时了?”他的声音已经微弱到必须近在咫尺才能勉强听闻的地步,然而他的眼睛仍然极力地睁着,生怕自己一旦闭上眼睛,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回王上的话,现在已经是酉时了。”回答的声音中带着隐隐的抽泣。 “哦……月亮,月亮应该升起来了吧?今日应该,应该是初九了……”这正是月亮残缺到了极限的时候,等过了今晚,就会一点点地重新圆满回来。 众臣子们眼睁睁地看着摄政王的话说到这里,就没有了继续说下去的意思,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正上方的床帏,似乎想要看看现在夜幕中的月亮。 “王上,您对府中的各位福晋们,还有小世子还有什么话要交待?奴才等会悉数替王上转达的。” 连着问了几声,都没有任何回音。等上前仔细察看时,他们才知道,摄政王已经薨逝了。 在一片悲恸的哭声中,有人想伸手将摄政王那仍然圆睁着的双目合上,却被另一人制止了,那人叹息道:“王上走得不放心啊,既然都难以瞑目,就是想看到什么未竟之事如何终了,咱们不能扫了他的心愿……” 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窗外的夜幕中,一颗最明亮的星辰,瞬间划过阴沉的天际,一道绝美而灿烂的瑰丽弧线之后,迅速跌落于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自古名将如红颜,不许人间见白头。 他在临终时,没有下令任何人为他殉葬,可是谁也想不到,仅仅之后两年,在朝中显赫了许久的臣子们,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亲王们,一个个紧随其后,纷纷踏上了黄泉路,一路上,谁也不会寂寥。 顺治根本看不到这些开国功臣,大将之才们在战场上纵横时的凛凛英姿,或者说在顺治的眼中,这些人只代表一些数字,就是他的名单中必须除去的人而已。 然而这场大清洗远远没有结束,八年底,尼堪战死湖南,其殉国前何等凛然壮烈?一个曾经为理政王的权贵竟然如此结局,实在令人磋叹不已。人说但凡位高权重之后,大多惜命,而什么原因促使尼堪如此头也不回地亲自上最险恶的前线杀敌?莫非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当时的政局实在失望透顶?惶恐之至?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为国捐躯的亲王竟然遭遇身后夺爵,理由居然是与博洛,满达海一道分了多尔衮的财产?他再一次印证了在政治斗争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这个真理。 博洛于数月之后也死了,还不过三十五六,或许在临死前,是心情阴郁和极度失望占了上风?估计和尼堪亲自挥刀杀入团团围困当中,箭矢无存,战刀卷刃,力尽而慨然赴死时的心态差不多吧? 又数月,另外一位亲王满达海也英年早逝,还有瓦克达,他们统统没有摸到不惑之年的门槛。 从此,八旗的辉煌彻底落下帷幕,一位英雄的离去,一大群自以为是的政客帝王前后登场,一步步将大清的神话拉向毁灭。当年满洲“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时的热血豪情,已经随着顺治朝的血腥大清洗,彻底烟消云散,只能“后人凭吊空牢sao”了。 三百五十六年之后,又是一个寒冬的夜晚,仍然是那个十二月初九日,阴霾的天空似乎没有晴朗的迹象。然而,仍然有人记住了这个日子,在心中默默地为他上了一柱香,写了一篇拙劣的祭文,虽然迟到,但总也聊胜于无。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以上的文只不过是我对于历史上多尔衮临终时心态的妄自揣测而已,与本书内容无关,也与本书的结局没有任何关系,大家放心,秋风会给大家一个圆满而完美的结局,让他彻底了却所有的心愿,避免这一切悲剧发生的。] 另外自己再评论一下历史上多尔衮的悲剧根源: 性格有时候确实可以决定命运,或者影响到命运。在多尔衮的人生轨迹中,似乎总是和宿命的无奈形影相伴。 先说多尔衮的才能是人所共知的,璞玉即使埋在土里也早晚有一天会发光的;尖利的锥子即使把它装在袋子里也会刺破袋子脱颖而出的。而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性格里注定了会有不甘寂寞,不甘平庸,与燕雀同庸的,他既会心高气傲,又同时难以避免他对展示才能的渴望,而多尔衮正是这样的人。 首先他在母亲殉葬之后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果他不韬光养晦,自强不息的话下场会怎样?我可以说后来他之所以没有被皇太极除掉,反而委以重任,封与重爵,其实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才华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当时正是用人之际,皇太极正是清楚地看到了他的才能才重用他的。反之,如果多尔衮表现出来的是庸碌无为,才智平庸,而不能有用于皇太极的话,恐怕早就悲惨收场了。 而他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比如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他不得不争,因为谁都看得出来,假如他退出的话,豪格登基,他的下场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所以你能说他是自寻烦恼吗? 等到后来他已经有了巨大的权力,他就更没有回头之路了,就算他不为自己想也要为支持他的人考虑啊!尤其他又是思虑极其周全而缜密的智者,他清楚像他这样一个功高不赏的权臣,如果放弃权力的话是不可能有机会过平静日子的,放弃了权力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任人宰割的rou案上,顺治能放过他吗?政敌们能放过他吗?恐怕死得比谁都惨。 所以说多尔衮并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性格注定命运,其实他走上这条路是无奈之举,而且没有回头之路,最好的结果就是自立为君,但是他的身体状况,国内形势的客观条件所不允,再加上他自己并非是一心狠手辣之人的主观因素铸成了这一切。 因此不能说这一切是他自找的,应该说自从努尔哈赤疼爱他,交给他军队,宠爱他的额娘,过早地把年少的多尔衮卷进这政争的恶流中,并且既有立他为储的念头却没有实施,又在关键时刻故去,这一切因素注定了多尔衮的悲剧,这是他作为一个睿智而才华卓然的少年,努尔哈赤最优秀的儿子所必然的命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