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生_第五十八章 反间计(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反间计(五) (第1/2页)

    开始的时候,江灼之所以守护着杜老先生,是因为觉得他有用,可以给他自己的间谍身份一个合理的掩护,但到了后来,江灼发现这位杜老先生实在太“可爱”了:是他说服了一座又一座的险关的守将弃险出击,让燕王的部队在后面轻而易举的夺了地利,他却毫不察觉,至少不认为是他自己犯了什么过错,一路直骂着“这些个无用的东西,朝廷养你们是干嘛的”;他虽说像个扫把星一样,到哪座关哪座关就要保不住,但老杜的辈份最高,又是举人,虽然那时候就有“秀才遇到兵,有礼讲不通”的说法,但当兵遇到举人的时候,还得叫人老杜一声“老爷”,老杜说啥话不管对错谁又不得不仔细听着;更要命的,老杜、江灼都有共同厉害的一条:嘴下如刀,黑的能说成白的,这些话就像现在“专家提示”的意思一样,如果你一旦不听,所有承担的风险,那就都成了守城主将的责任,综上所述,老杜和江灼到处,所向披靡,从蓟州,到遵化,到居庸关,再到怀来,老杜是每到一处祸害一处,燕王的军队几乎每个人都不相信对手的智商会突然下降这么多,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此上江灼和老杜之间,结下了“深刻的战友”情谊,江灼喜欢和老杜共事的原因是老杜是个军事盲,但人家对江灼的“军事才能”极其推崇,每到一个关城,下一步的战略方案,实际上是听完江灼的分析后,才果断的敦促守将去出击的,结果失败了也只能说明守将无能,问题出在“执行力”上,而“战略部署”是科学的。

    老杜喜欢江灼的理由则简单得多的多了:因为江灼和他下象棋的时候,每次都能让他,这个很臭的臭棋手,找到一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快乐感觉。其实这真不是江灼故意让着他,是江灼的手真的更臭……

    离遵化不远的时候,老杜给遵化卫指挥蒋玉,也就是他的亲戚之一,捎了封信,信里说燕王起兵的理由“奉天靖难,意图直取南京”,“希望孩子你要带兵勤王,剿灭叛党”,遵化卫指挥蒋玉一看,哦!原来是这样啊!他把信里意思理解成了,燕王既然只和朝廷过不去,就和我小小的遵化城没有个屁大的关系,于是这帮人反倒更放松了警惕。当潜入遵化城中的先锋打开城门,大军进了城的时候,城中的中军才发觉。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郑亨见大势已去也投降了燕军。

    北平都指挥使余镇退出北平后,控制了居庸关。余镇简练士卒,集合了数千人,仍准备反攻北平。居庸关是北平的北部咽喉,是出入塞的必经之路,号称北门锁钥。

    其实北平的一群谋士在众多关里,唯有对居庸关最头疼。朱棣说过:“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余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于是,命令指挥徐安、钟祥、千户徐祥等率兵前往攻打。

    余瑱且守且战,本来人家守得好好的,谁知道正在攻守双方人家打到紧关结要的关头,老杜见城上城下死伤的太惨痛了,居然动了悲天悯人的怜悯之心,一个劲的劝说余瑱“既然多日仍不见援兵到来,难以支持,何不弃关北走怀来,怀来离居庸关不过数十里,如与宋忠的大部队汇合,仍是进取居庸关,直逼北平之势,对燕军是个更严重的威胁,正所谓兵合一处,将打一家……”

    余瑱不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也不是个对杜举人充满崇敬的傻大兵,但碍于情面,对杜举人的话只是且听且不听的,只当过了一阵耳旁风,但这话也不怎么传到下面的守兵那儿去了,后来几天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个“退走怀来,尚且有一线生机”的论调,余瑱最后被手下的几个副手拉着扯着下了城头,带几百亲兵直奔怀来去者……

    带着老杜逃命的途中,江灼和暗线里的纪纲、唐云、马三保分别接上了头,马三保乐呵呵的对江灼说:“我们谁都没想到夺取这些关城进展得会如此顺利,殿下得到今天这个捷报,大为高兴。他深知居庸关的重要,便派了千户吴玉带兵前往把守。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使贼知团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谁会料到他们居然在最紧要的关头弃关而去了?看来这一切都有劳于你这个开路先锋,真是居功至伟啊!”

    江灼严肃道:“哪里的话,大哥不必这样夸奖,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燕王殿下,看来殿下这些年苦心经营北平,他的威信真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孟子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一切都是燕王和大哥等众人齐心努力的结果,小弟做的只是顺水推舟而已,但话说回来,小弟的功劳和另一个人比起来,更是不足一提,那人就是杜举人,他才是我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